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10.14)何处觅徽州

(2004-10-14 15:40:55)
分类: 五常谈艺术

一个大半生沉醉于经济解释的人,不容易把脑子的思考机器关掉。是的,多年以来,凡是遇到与经济有关的现象,可以观察到的,总要把自己掌握了的理论解释一下。四十多年差不多天天如是,理论变得愈来愈简单,工多艺熟,不容易找到有新的现象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熟能生巧,假说推理愈来愈快,有时差不多连想也不用想。就是日暮黄昏的今天,这速度毫无缓慢下来的迹象。困难是,脑子似乎产生了一种自动运作的机能,就是喝了大半瓶红酒也不能停下来。有时更奇哉怪也:我是可以在梦中推理的。

行内朋友认为是湛深的现象,几秒钟我可能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说。这与智商毫无关系——四十年前与我速度差不多的大有人在。只是自己凡见新现象必试作解释的习惯实行了那么多年,是对是错的假说不计其数,朋友提出认为是难明的,我只把以前想过的再组合一下就提供答案。当然,这里说的现象,不是物理、化学那种高深学问,而是日常生活遇到的经济现象或行为。

很相熟的几位行内朋友,深知而又相信我差不多想也不用想的本领,但外人不免觉得有点轻浮,或信口胡诌,于是惹来非议。我不跟他人研讨,或不评论他人的文章,不是看人家不起,而是还没有听完就说人家错了,很有点那个。困难是脑子停不了,任何挤不进去的现象或假说会立刻被弹出来。

年多来在神州大地搞摄影,凑够了作品出版七本摄影集。过程中当然遇到不少新人新事,对中国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可能人老了,看中国的文化我喜欢从欣赏的角度看。这与年轻时喜欢批评是不同的。

这里要谈的,是徽州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重点,曾经骚人雅士云集,而文房四宝的产出知名天下。没有记错,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是皖南的文化胜地。奇怪的是,到徽州一带摄影,几张现代的地图竟然找不到徽州。这是要解释的现象了。

不严谨的考查,昔日的徽州包括今天的三个名胜地区。其一是今天位于江西东北部的婺源及邻近的古村落;其二是黄山一带的风景区;其三是黄山脚下以黟县为重心的古村落。其它还有些县、镇,比较次要。我认为因为上述三个地区成了旅游胜地,经济利益各顾各地争取,每区要在名称上独自成家,徽州就在地图上消失了。

先谈婺源吧。这个今天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村落,在江西的东北部,原来是属于安徽的,是徽州的一个重点。不知何解,一九四九年被拨入江西。然而,入了江西不等于不属徽州。问题是,这几年婺源的游客数字急升,从一间酒店也没有变作酒店一条街,旅行社林立。为了招倈,他们怎还愿意寄于徽州的篱下呢?婺源今天的确大名,鬼子佬朗朗上口,但老外不会知道,这就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徽州。

黄山是另一个故事。徽州在地图上消失,一个重要原因是黄山要突出自己,而徽州不可以没有黄山。据说八十年代黄山要脱离徽州吵得厉害,而后来搞出好几个以黄山为名的不同地区来。今天黄山大名远播,山的本身的旅游收入,从十多年前的每年两百万上升至今天的几个亿,十多倍。以前是到徽州游黄山,今天是游黄山。

没有黄山那样重要,但最神奇还是黟县的故事。该县有几条古村,在黄山脚下,到黄山的游客有些顺道一游。虽然有八百年历史,其名并不远播。在收入不足、沦落不堪之际,热心人士大叫挽救,惹来联合国的「干预」,于四年前封黟县的两条村——西递与宏村——为「世界文化遗产」。一登龙门,身价十倍,游客数字急升,黟县怎还愿意寄身于徽州的篱下呢?徽州的存在已经若有若无,黟县有了个新名堂徽州就失踪了。

神奇是黟县的名堂可能自身难保。靠西递与宏村起家,后者的古迹胜前者。命中注定,两年前获四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卧虎藏龙》,其中飞檐走壁的武斗是在宏村拍摄的。一夜之间,宏村的游客变得远多于西递。我到宏村时,问及哪里是哪里,导游小姐说:「我们是宏村,不是黟县。」

上述含意着一个颇为有趣的土地划分的经济假说,前人似乎没有说过的。政治上的地区划分不论,经济的划分,除了管治财政的考虑,名牌效应看来重要。一村或一区之内的居民,对本区的经济收益有某程度的优先权利,中外皆然。如果居民认为争取得名牌对自己的收入有助,他们一定争取。一村获名牌,邻近的会有些界外收益,所以通常不反对。名牌愈多,整个大区愈有利,但原来的大区牌子会保不了。从管治财政那方面看,一名之下的地区是容易扩大的。但争取名牌效应的利益,地区一般会缩少。如果只考虑这两方面,地区划分的或大或小,是从一方面要扩大另一方面要缩小的相对压力来取得一个均衡点。这样看,因为管治财政可以变动,名牌效应也可以变动,地区的划分在历史上就常有变动了。

有悠久历史的大名牌徽州,二十年来遇到两个名称上的打击。其一是因为旅游的迅速发展,徽州之内出现了三个名牌,于是受到「拆骨」的蹂躏。其二是不幸的。今天到徽州的游客,一般对徽州的文化知得很少,对什么文房四宝没有兴趣。他们到徽州去是为了看风景名胜,或看足以令他们啧啧称奇的古迹,听一下导游小姐的介绍。他们于是认为徽州的文化是过去了的文化,看一下、听一下就足够有余,不会下功夫去体会徽州的文化是伟大的。

徽州已矣!何处觅徽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