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读《明报》副刊,见两个名家专栏,楼上楼下,对鲁迅的评价合不起来。楼下马家辉对鲁迅大赞特赞,楼上陶杰则大有保留。英谚云:有道理的人永远是互相同意的。现在有两大君子公开不同意,也就让我来凑凑热闹吧。
「不和」事件的起因,是最近国内的青年在网上选举「文化偶像」,鲁迅一马当先,名列前茅。我认为鲁迅跑出不是爆冷或意外;我也认为若再选一次,我要赌的钱还是买鲁迅。这点与马兄之见应该一样。但我自己不会投鲁迅一票。这点则与马兄大有出入了。
我不同意陶杰之处,是他说鲁迅「文字沙石太多,缺乏文采」。我认为鲁迅的文字很好、很好。可能是品味有别吧。我喜欢魏晋文章,尤其是王羲之那种打电报式的文字。今天的青年可能不知电报为何物,那是按字数收费的通讯,字数愈少愈高明。例如王羲之写「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这就是电报文字了。魏晋时代的纸价奇高,所以文字简洁得可爱。据说鲁迅先生也崇尚魏晋文章,英雄所见略同矣。
我认为鲁迅的散文写得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旧体诗——「梦坠青云齿发寒」——很了不起,也反映出他的确有才华。问题是他很有点不务「正业」,喜欢写什么打油诗来行家。指桑槐是他的看家本领,没有听过狄更斯或海明威等文豪会做这种事。
这是我同意陶杰的主要地方。鲁迅的文字磨斧痕迹太重,看不出有广胸襟,使人读来不舒畅。文字可以喜、怒、哀、乐,甚至放声大哭,但磨斧痕迹是大忌。翻阅洋洋大观的鲁迅全集,可读的文字只是我这一辈少小时读到的散文或小说。但这些只是「全集」的小部分,不少的是谩、讽刺、笔战。据说鲁迅先生到日本学医只学了一年,看到日军杀中国人的记录映片就不再问壶了,回国拿起笔杆,「救救孩子」。有这样伟大使命感的人,怎会有闲情逸致去写那么多冷嘲热讽的无聊文字呢?
陶杰盛赞《阿Q正传》,我又不同意了。阿Q被形容为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小丑。我不怀疑炎黄子孙有那样的人,但肯定是少数。想当年,中国百分之九十是农民,而在二战逃难期间我见到的众多贫苦农民,没有一个是阿Q。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如是,其刻苦耐劳是我平生仅见。当年我想,看不出有什么值得生活下去的人,为什么还要生活下去?我们不容易在地球上找到一个更能捱饥抵饿而又拼命工作的民族。这民族与鲁迅笔下的阿Q相去甚远。
不要误会,我不是贬低鲁迅。我恨不得自己有他的才华。
我不会投鲁迅作为「文化偶像」一票,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对西方文化不大了了。莎士比亚的剧本,莫扎特的音乐,塞尚的绘画理论……他似乎没有问津。虽说东是东,西是西,东的可以不管西,但鲁迅毕竟是二十世纪的人,搞文化,东的西的总要管一下。如果说不论时代,在炎黄子孙中选一个「文化偶像」,我会投苏东坡一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是鲁迅的绝句。陶老杰,这不是文采是什么?鲁迅先生的困难不是没有文采,而是没有花开花落的豪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