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3.12.11)经济学者的选择

(2003-12-11 13:14:40)
分类: 五常谈学术

朱锡庆寄来快要在国内出版的《有场景的知识》一书的文稿,是此前发表过的经济散文的结集,希望我能写个《代序》。原来他说的「场景」是我常说的街头巷尾,是我重视的治学地方。这使我想到经济学者的选择,在这里说说吧。

经济学的主要用场是解释现象或人的行为。解释与推测相同。这是说,在某些情况下(称局限条件),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主要是需求定律),人的行为会怎样,而如果情况(局限)转变了,行为会跟着怎样变。这是解释,也是推测了。

人的行为及其效果的好与坏,是价值观,任何人都可作判断,不限于经济学家。价值观(例如离婚是好还是坏)是道德、伦理上的事,不是不重要,而是互相不同意时吵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是科学之外的事了。福利经济学就涉及这类问题(例如政府应否资助教育),不少经济学者有兴趣。

然而,既然经济学可以推测人的行为及其效果,这学问可以提供怎样改变局限会有什么效果的分析,让他人的价值观判断。这是经济学的次要用场,次要也重要。这种提出建议的学问是政策经济学。举个例,通货膨胀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推测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通胀,以及通胀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则是经济学者的专业了。

解释行为或现象是经济学者的本分,而有了解释,他们往往提出个人的主观政策建议。通常不会有影响力,因为决定政策的是执政的人。执政者有压力团体的左右,也要顾及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是低贬执政的人,而是任何人作为执政者都会那样做,只是有些人的灵魂之价高一点,有些低一点。

一般而言,经济学者的灵魂既不超凡,也不脱俗。他们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某些政策而歪曲了——甚至刻意地歪曲了——理论分析。我自己呢?既不超凡,也不脱俗。但我是个固执的人:我不想知道自己的灵魂何价!这样,醉心于经济解释,而有了解释才作出政策建议时,执政者怎样选择我不介于怀。我说过了,如果我以改进社会为己任,很可能活不到今天。

解释行为或现象是有趣的工作,足以令人废寝忘餐。有趣,但认真从事的人往往在恐惧的日子中生活。最可怕而又愚蠢的,是试行解释没有发生过的事。是的,道听途说或资料数据皆可误导。不是不可以用,但要考证,而考证的工作相当头痛,有时吃力不讨好。

这解释了为什么数十年来我喜欢在街头巷尾观察,问左问右,有时拿出钱包来考一下出售的人,而有时亲自落手落脚地做起生意来了。但做生意我一般只是开了头,知道生意的性质,清楚行内的现象,就不再管了。当年是艾智仁、高斯、佛利民等师友把我赶到街头巷尾去的。但他们可没有伴着我一起跑,只让我自生自灭地跑了三十多年,写成了今天中国青年喜欢读的《经济解释》

朱锡庆是个很有天分的经济学者,像我一样,是个街头巷尾的现象专家。他在这方面的兴趣,起于我们认识之前,不知是谁影响了他。如果有大量的中国青年跟着朱教授的路线走,神州大地的经济学就变得精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