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教育 |
近日校园学生互相殴打、群殴、暴力等事件纷纷在媒体出现,消息不「爆」则已,一爆惊人。其含意是这种丢脸行为早已有之,而且普及,只是被殴的同学不敢投诉,又或者学校当局隐瞒着这些见不得光的行为。
另一方面,好些在中学作教师的朋友,不约而同地认为学生的求知意识每下愈况,英语文字水平一年比一年差。
是发生着些什么事?香港纳税人对教育的资助,要不是世界之冠也差不多吧。花那么多钱值得吗?为什么家长或纳税人不投诉到消费者委员会那里去?很多年前,后来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坎南说:公立教育的困难是供应者不需要向需求者交代,而出钱的人无权过问。我们不能说香港政府冷眼旁观,除了花纳税人的钱不管教育,因为事实上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什么部门、委员之类天天开应对会议。问题是无论他们怎样努力,也解决不了布坎南提出的困难。
半个世纪前佛利民提出的学券制,是政府资助教育,但由家长或学生选择购买知识的供应。这会解决供应者不需要向需求者交代这方面——拿出学券的有权过问。然而,学券的钱不是自己的,学生的求学投资只是自己的时间,缺少了真正的私立学校的要学生家长出钱的入肉伤身的私人成本。所以我认为比学券制更有效的方案,是「资助」教育以免息借贷给学子,毕业后工作开始时算低息归还。如果政府要有某程度的强迫教育,借贷求学也可以强迫。
今天公立教育的学生频频大打出手,老师与校长要负部分责任,所谓「教不严,师之惰」。这是布坎南当年看到的。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负责,而他们负责不足是因为不需要出钱。是简单的经济理念:把一场戏的所有戏票免费派出去与戏票卖清光,开场时座位空置的百分比前者一定较高。办补习社的朋友说,学生场场到齐,聚精会神地聆听。我们没有听过补习社内有什么群殴事件发生。是的,如果家长要出私下钱交孩子的学费,同学们在校园打架会减少,但回家给父母打屁股的机会会增加!这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
说完了教不严,也要说今天的同学确是没出息。论到在中小学时的顽皮、逃学,我当年可能破了世界纪录。被逐出校园起码两次,留级多于升级,成绩不说算了。但昔日我和其它「不良」同学搞的不是今天的新潮暴力游戏,而是钓鱼、放风筝、赌象棋、打乒乓球,又或者学人家吟诗作对,背些学校不教的诗词歌赋之类的没有学校成绩的玩意。
于今回顾,我不能肯定自己当年荒废学业,但精于街头巷尾的玩意,对后来做学问没有更大的正面效果。古人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昔日逃学玩耍,吃不饱,但凡玩皆精,用心之极也。是的,昔日我为了改进玩意而想得废寝忘餐,发明玩法用尽想象力,识者无不叫绝。
不要误会,我不是叫今天的学子仿效我当年那样,逃学去钓鱼、放风筝……我只是说不要那样没出息:打架有什么好玩的?有那么多有趣的可以训练想象力的玩意,为什么要天天对着那有固定图案的毫无想象力的电子游戏?何必出手打老师那样低能?读书时细想,在课堂上提问把老师难倒不是更过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