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五常谈经济 |
我要重复又重复地大声疾呼:中国必须争取清洁卫生的形象!经济改革二十多年了,还可批评,但有大成,算是奇迹。如果这奇迹给什么瘟疫杀下马来,多么令人痛心惋惜!意想不到的飞来横祸,二十二年前我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推断可没有考虑到。
一个国家不够清洁卫生,不可能有清洁卫生的好形象。实际上的清洁会减少疾病与传染,但不会清除。重点是同样严重的瘟疫,一个有清洁形象的国家,这瘟疫对经济的杀伤力会远为轻微。千万不要相信几天前,某国际组织说,这次非典瘟疫不会影响中国的经济;也不要相信不知怎样算出来的经济统计数字。
多年以来,我对一个经济的看相与把脉很少出错。我认为这次非典瘟疫,不幸中有大幸,受染的人数奇怪地少,对中国经济只是元气小伤;再来一两次同样严重的瘟疫,或同时受染的远超医院所能应付,就元气大伤了。
正面看,炎黄子孙可能因祸得福,因为这次不幸而站了起来。我欣赏北京认错,佩服他们能在八天之内建造好千多个位的、合乎规格的传染病医院,也喜见王岐山的大将之风。既然站了起来,就不要再倒下去。中国要藉这次非典病毒的说服力,彻底地搞好清洁卫生。不容易搞,事实上很困难。有谁不知道或不同意清洁卫生是重要的?为什么讲了几千年还办不到?不是热情,不是立法,不是口号等可以改进的——这些早就有了,早就做了无数次。要坚持,要沉着,而更重要的是要讲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及考虑不同的处理办法。
我的分析起点是三个问题:哪些清洁事项应该由政府做?哪些应该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哪些应该让人民自己处理?说「应该」,是问同样的清洁水平,哪方面的成本比较低?政府应该做的是立法与监察,但要立什么法例是深问题。市场应该做的是协助法例的施行,以价供应清洁的服务与以价满足清洁的需求。人民应该做的是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后者是风俗习惯了。
为什么要高举风俗呢?因为搞清洁中国有两项特别的困难。其一是人口密度高,增加了互相污染的机会。其二是贫穷的人还是多得很。别的不说,我怀疑今天国内还有过半的人口出不起钱购买清洁的食水。
解决上述的两项特别困难,帮忙最大的是清洁的风俗习惯。推行与监管法例有成本,以市场成交来清洁有成本,而这些成本高得很。清洁的风俗是可以大幅度地减低这些成本的。
想想吧。没有谁不重视清洁卫生,办不到是因为成本太高——交易费用高,监管费用高,服务费用高,清洁所需的物品费用高,加起来是高、高、高、高。清洁的风俗可以大幅度地减低这些费用。在清洁卫生的问题上,不管风俗,中国面对的只有两个可能,皆不可取。其一是没有清洁风俗,清洁成本太高,卫生不可能搞得好。其二是如果不惜成本搞卫生,社会会因为负荷不起而使经济倒退。
明智的选择只有一个:必定要有清洁的风俗习惯来协助政府与市场的清洁运作。然而,风俗这回事,不能立法强迫,不能重金购买,只能培养出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