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3.06.24)不要抢着说教授错——再语中国的同学们

(2003-06-24 10:50:07)
分类: 五常谈学术

年多前发表了《给中国的同学们》,建议他们读我的《经济解释》,主要是考虑与衡量,不是要同意我说的,也不是要多花心思说我错了。错是任何搞学术的免不了的事。今天被认为是对的理论,到了明天可能错了。我自己比较幸运,三十多年来没有人找出推理上的错,但这并不是说将来某一天不会被认为是错了的。

我提到上述的,是不久前在《壹周刊·南窗集》发表了《上河定律》之后,朋友告诉我,国内网页上一些青年长篇大论,说错、错、错。当然可能错,但在理论上我不会错得那样容易。我写《上河定律》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给同学们开心一下;其二是藉该文示范一下成本的理念。

上河定律说,排队看《清明上河图》的时间越长,轮到时观者的观看时间也越长。朋友说,一位同学读后在网上长篇大论,说我错了,因为到酒家用膳,排队时间越长,轮到时不一定吃得越久。这是对的,但我在《上河定律》文内不是解释得很清楚吗?排队时间,轮候到了,是历史,而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成本是预期的排队时间。有了一次等候的经验,以观看《清明上河图》而言,下次再看的机会不多,而若过两天再排队,时间也相若,所以轮候到了就久看一点。到酒家用膳呢?这次等了两个小时,是意外,中了计,是历史,再不是成本,下次明知要再排队两个小时你不会再光顾。

经济学的成本理念只八个字就说完了:成本是最高的代价。就是那么简单,没有其它,但运用起来是另一回事。念经济的同学要左思右想,不断地在这成本的理念上下功夫。天才可能只花五、六年就得到足够的深入理解。我自己大约花了十五年才感到对成本有满意的认识。布格南想了三十年才以《成本》为题下笔成书。艾智仁也想了同样时间,然后为《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以《成本》为题下笔,兴高采烈,说:「我懂了,我懂了。」高斯呢?他平生的专长,是成本的理念掌握得通透。这些大师们来来去去对成本的掌握,只不过是「成本是最高的代价」这八个字的深入阐释。这样说,我只用了十五年就自觉掌握了成本的理念与变化,虽然说不上是天才,也足以自豪了。

上河定律的重点是成本的理念。不是说同学们不是天才,但应该不容易只读一遍就说我是错了的。错了又怎样?同学们有否考虑我为什么是错了吗?

回想四十年前作研究生时,拜读佛利民的《马歇尔的需求曲线》,读完一遍又一遍,总是觉得该文有几点是错了的。当时我想,是颇为明显的错,但佛老为什么会那样说?想了很久,到最后我领会到需求定律与一般均衡的关系。虽然今天我还是不同意当年我认为佛老是错了的几点,但经过多年的反复考虑,知道我不同意的是例外,佛老一般是对。此「对」也,使我能深入地领会到需求定律的各种演变,从而掌握了这重要定律的用法。

同学们要记着。不值得读的文章不要读。值得读的文章不多,找到了,重复又重复地细读,不要管对或错,而是像我当年那样:考虑,又考虑;衡量,再衡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