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在创作的玩意上,我们说一件作品重要,是指有深度,有新意,也有一点影响力。不容易解释或量度,我自己较为简单的看法,重要作品是下了一个锚,移之难动,挥之不去,经得起风雨,时人怎样批评此锚仍在。当然,锚有轻重之分,重要的作品也如是,较轻的早晚会不知所终。李贺想象说「鱼沫吹秦桥」,秦桥是石造的,是说重锚也难于永久。
想到这话题,起于上期写《从一首协奏曲想到的》,以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来评论欧洲文化敬仰重要之作,而中国文化则偏于走小品的路,论创作成就我们比他们不过。发稿后想到一个话题。贝多芬的平生作品大约三百五十,如果我们让专家拿开百分之五(十七八首)最重要的,算他没有写过,贝氏在音乐历史的地位会怎样了?倒转过来:如果贝氏只写过最重要的十七八首,没有其它,又如何?我再问:莫扎特今天有编号的平生作品是六百二十六,拿开百分之五最重要的(三十一二,这里不用专家,我懂得选),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会是怎样呢?
答案大致一样。拿开了这两个伟大天才百分之五的最重要作品,我们今天可能没有听过他们的音乐(历史上,不少作品甚多的作曲家我们没有听过)。这方面,贝多芬的命运应该比不上莫扎特:前者的作品优劣不均,而后者远为平稳。百分之五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可见天才如莫、贝二氏,拿开了最重要的小部分他们会黯然失色。重要作品得之不易也。专家的描述说,这些重要作品创作时格外用心,以乐曲而言,除了小许例外,重要的比较长。这是说,随意或意外的重要收获不多。
倒转过来,如果莫、贝二氏只写过或只留存下来最重要的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的作品不存在,会怎样呢?我认为他们的大名依然存世,只略为减轻。较大的损失是影响力,因为全面性愈广,影响力愈大。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写过多本书,皆天才之作,有口皆碑的只是一本小小的《进化论》。曾经求教于专家,一致认为没有其它论着的支持,进化论不会立竿见影,改变了人类的思维。
医疗发达之前人类生命短暂,需要长时日思想的科学论着,像达尔文那样多产的很少见。物理学家牛顿只靠一本巨著改变了一门重要学问的思维。我熟知的经济学,二十世纪之前的史密斯、李嘉图、米尔、马克思、马歇尔等人,每人只拿得出一本巨著,够了。他们可能打错算盘,巨著发表后很少动笔,但活下去不少时日。
零散的小品,前后一贯,组合得宜,加起来可成巨著,传世的机会大升。我们的苏东坡,作品经后人整理,在几方面洋洋大观,立竿见影矣。苏子是个很特别的人。与贝多芬不同,苏子可爱,过瘾,天才洋溢,兴趣多而无一不精,数世纪一见,所以乐得替他整理作品的后人无数。可爱过瘾的品性占了一个大便宜。但如果苏子的品性像贝多芬,他要生长在一个重视创作的社会,要产出重要的巨著。
中国的经济是发展起来了。人口比昔日的欧洲不知大多少倍,先天的智能不弱于人,重要的创作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比例上小得不成规矩。就算有一天中国在经济上富强得无敌天下,这比例不大幅上升很尴尬。当年日本的经济起飞时,举世皆说日本仔只懂得抄,不懂得创,笑哈哈,大有贬意。我认为相比之下,在人口比例上,东洋鬼子的「创」是比我们今天为高的。我们要培养出一个敬仰创作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