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经济 |
说过多次,货币不可以没有锚,而下锚之法就是货币制度。解释币量变动的效应是币量理论。基础上,理论不湛深,但变化复杂,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可以有非常头痛的大差距——行之不易也。
说货币下了一个固定的锚不是说汇率不浮动——只是与锚固定不变——更不是说有外汇管制。这些我解释过了。可惜有些读者老是不明白,以为主张有一个固定的锚是主张固定汇率,甚或赞同外汇管制。
在昔日的金本位或银本位制度下,锚是固定的,如果所有国家都采用同样的本位,国与国之间的汇率当然不变,但外汇管制却谈不上。不同国家采用不同本位,或一些用本位一些不用,汇率会浮动。香港今天采用的联系汇率,也是本位制:港钞以美元为本位,历来被称为「钞票局」制度——港钞与美元的汇率挂钩,其它皆浮动。
这里要谈的是美国(与欧洲)目前采用的制度。脱离了本位制,美国的货币有锚,但不固定:通胀率、失业率、产出率等是美国货币要维护之锚,有关的变量太多,难以固定,但不能说这些锚不存在。
数十年来,以佛利民为首的货币大争议,是关于在没有本位的fiat money制度下,怎样才可以把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下来。基本上,佛老从费沙演变出来的币量理论没有错,而他对币量历史研究的深入前无古人。他提出,因为货币的转动速度有稳定性,通胀永远是币量过多的结果。于是建议:币量的增长率要在国民收入增长率加百分之二至五之间。佛老认为通胀率百分之二至五有利。这里我要补充。在有严重的最低工资管制下,不高的通胀有助,但中国是另一回事(中国在九十年代后期起有好几年严重的通缩,但失业率不升)。
调控币量是佛老的黄金定律。理论对,但实践难。首先是货币要怎样算才对(香港的中学生也知道有M1、M2、M3之分)。其次是币量的变动往往要久达十多个月才见到效应。跟着是电讯的发达与国际需求美元的影响。七十年代后期我指出,电讯的发达把汇款时间从数天减至数秒,对货币的转动与国际化会有重要的影响,但找不到几个注意的人。
佛利民历来反对以调整利率的方法来调控通胀及经济不景。他主张控制币量的稳定缓增,让市场决定利率。然而,远在六十年代初期,币量怎样算与调控得准确的困难,不少人知道。一九六五年,我的一位师兄A. Meltzer回到母校UCLA作研究报告,说只要调控远为容易处理的银根(monetary base),币量会适当地自动调整。那是一篇重要文章,后来成为欧美货币政策的一个中流砥柱。
三十年后——一九九五——这位师兄访港,跟我到雅谷进午餐,谈起币量理论,他有困扰,说美元的币量上升年率近百分之二十,但毫无通胀加速的迹象。他的解释是当时美元强劲。其后我想,这就是了,一九九一波斯湾之战后,多国重视以美元作储备;同时,不少外人喜欢持美元保值,而到中国投资的通常以美元交收。这样,美元币量急升是不一定会导致通胀的。大约两年前,佛利民对自己坚持了数十年的货币政策公开地表示有怀疑。
格林斯潘十五年前起就采取以调整利率的方法来调控通胀或不景。他懂得掌握很多方面的数据,也深明银根之道。调控得相当精确,但不幸的是,利率的轮上轮落使经济整体付出大代价。
货币没有固定的锚,适当地调控币量不易,不是可取的货币制度。这几年我这样想,蒙代尔早就这样想,但我反对中国走欧元(亚元)的路。下期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