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五常谈学术 |
《还敛集》要停笔,黎智英说不要停。他解释虽然《论坛》不便写抒情文字,可以宽容,只是最好不写那么多。自己从来不想多写抒情文字,因为不是个中能手。问题是我专长的分析文字不易写,要有些杂文让自己的脑子松弛一下。只写分析文字不容易按期交稿,如果其间没有杂文调剂,很头痛。
好比不久前在这里发表《要解决双轨一价》,论人民币汇率,是难得一遇的重要分析。当我灵机一触,想到人民币的强势与中国对外总贸易的顺逆差没有关系,跟想到人民币的汇率早就在国际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人民币的强势只能来自还没有开放的资本项目,出现了双轨一价这大问题,我知道重要,道理简单,但还是要反覆推敲几个晚上才动笔。
抒情文字写坏了无所谓,大可一笑置之。分析文字推错了可能闯大祸,比较重要的辗转反侧是例行的过程了。我有能力写得好,但代价高。抒情文字混杂其中可以减轻代价。
也算巧合,刚刚对一位朋友大赞黎智英,把他捧到天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听到台湾的《壹周刊》与《苹果日报》都赚钱,且升势可观。不容易相信,但发生了。如果三、四年前有人跟我打赌,赌大的,我可能输身家。当时所有知道情况的朋友都不敢看好,今天大家的眼镜不知跌到哪里去。
十多年前智英下注《壹周刊》,友侪中第一个看好的是骆友梅(为此我对林太衷心佩服)。朋友一般看不准,而出版专家郑大班是大淡友。我当时认为《壹周》有机会,因为香港知识分子的时间愈来愈宝贵,廉价成本的读物他们不会花时间。智英重金招兵买马,做得对,后来他办《苹果日报》我也这样看,也认为「苹果」这名字起得实在好。
智英进军台湾,我的看法不同了。那里的文化与香港的是两回事,而智英是香港长大的。当时台湾的《联合报》进军香港,风格搬出台湾那一套,我一看就觉得成功希望不大。此乃老弟进军台湾困难之一也。台湾当时有三家大报,杂志无数,很多出重本,报章差不多一律亏蚀。此乃困难之二也。在台招兵买马,遇到的是一种有组织性的市场,不像香港那样简单。此乃困难之三也。猛虎不及地头虫,因为传统组织的约束,听说到今天《苹果》在台湾还是靠市面销售,没有订阅派送。此乃困难之四也。
在上述的困难下︱︱应该还有其他的︱︱今天《壹周刊》成为台湾销量最多的杂志,遥遥领前,而《苹果日报》据说也如是。这是不容易相信的成就了。当然,办公众读物,只要销量多,读者的收入水平可观,广告商知所适从。
认识智英老弟多年,我还是摸不准这个人的功夫。说他够勇当然,也知道他见势头不对会退得快。只有「苹果速销」那一趟他收手太慢,中大计,可能是当时吵得沙尘滚滚的网上科技误导了他。
几年前一位台湾朋友考虑投身壹传媒,问我对黎智英的看法。我说:「其他的我不清楚,但如果让这个人有足够的钱在手,带球进攻他的确有板有眼。朋友中,生意带队打攻波我没有认识一个更有章法的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