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5.09.08)艾师九十矣!

(2005-09-08 18:50:50)
分类: 五常谈学术

那天阿丰提点,是艾智仁(Armen A. Alchian)的九十大寿。本想挂个电话到艾师正在庆祝的家,但这些年他老人家很婆妈,尤其是谈到我的女儿,怕他问长问短,扰乱了他的高兴日子,给他电邮祝贺算了。一时间我想到他在洛杉矶的房子,不知多少年他还住在那里。

 

不大的房子,很平民化的。第一次到他家时,见到他女儿房中有一帧相片,相中女孩只几岁。他说昔日带女儿漫步海滩,遇到一位自称懂摄影的,替女儿拍下该照,寄给他。我看着相片,说:「这是莫天申的作品,是大师,不是懂摄影那么简单。」艾师把镜框拆开,见到照片的背后果然有莫氏的签名,很奇怪我能一看就知道摄影者是谁。莫氏的户外人像自成一家,识者一目了然。一九五五年我拜读过一本由香港摄影家邓雪峰翻译的莫氏着的关于户外人像的书,知得清楚。

 

艾师的女儿Arline是我在研究院的同学,像她父亲一样,温文、智慧兼而有之。后来有机会到艾师的家替他和女儿摄影,在屋后的小园,见到父女情怀,互相含情脉脉,一时间不知怎样处理才对。当天听到Arline说:「爸,你的头发开始斑白,过不久是五十岁了。」这样就过了四十年。最近给艾师祝寿的电邮中,我就提到四十年前他女儿说的这句话。

 

艾师没有回覆这电邮,却在同一时间把另一电邮传到花千树出版社那里转给我。机缘巧合,只不过早一星期,我把自己搞了一年多的英语论文结集——完整地编好了页数但还要多校对一次——的文稿寄了给他,厚厚的,说明是献给艾智仁、巴赛尔及赫舒拉发。刚好在艾师九十大寿的那天寄到,可谓神助。

 

老人家对后辈是仁慈的。四十年前的艾智仁温文有礼,谦谦君子,但思想敏锐,智商超凡,不容易听到他称赞一句。认为某些伟论错了,他只是笑一笑,摇摇头。二十多年前他有了改变,开始赞赏后辈。九十岁的今天,他赞得更慷慨了。最近给我的电邮,说老早就知道我的文章满是思想,变化多,每篇要读几次云云。

 

有一点艾师从来不变。五十岁时他有五岁小孩的好奇心,今天九十也如是。我寄给他的那部英语论文结集文稿,高斯的短前言之后是三十多页的中文长序,其中有些英文名字,也有一句英文。在电邮中他就为了只看得懂的十多个英文字左问右问,要知道附带

 

的中文内容在说什么。他以自己的想像力来跟我幽默一番,问文中有没有含意着不懂中文的都是barbarians!看官须知,这是二百多年前干隆皇帝给拜访神州的英国钦差大臣带给英皇佐治的信中说得清楚的。那封信是难得一见的奇文典故。今天中国的经济大有起色,艾师就想到「干隆盛世」的有趣往事了。

 

多次提及过影响我思想的师友,但如果只选一个,那是艾智仁:没有他不会有我这个经济学者。不可能有更巧妙的际遇。我开始听艾师的课时,他四十八,如日方中,思维高处顶峰。我呢?还有两个月二十八,脑子开了,思想入了轨道,而更重要的是熟读了当时所有重要的关于价格理论的文献,每试必列前茅,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什么欠缺的。

 

听艾智仁的课把我吓得魂飞魄散,觉得自己在价格理论上还没有真的入门!他不用方程式,也不用图表,只是行来行去,提出小孩子的问题,浅得我答不出来。何谓价格?何谓功用?何谓竞争?何谓成本?

 

所有书本都教价格是怎样决定的,艾师却说价格怎样决定不大重要,重要是价格决定什么。所有书本都说功用是量度快乐或享受,艾师却说与快乐或享受无干,功用是武断地以数字排列选择。所有书本都说有垄断就没有竞争,艾师却说凡有社会必有竞争,而竞争与缺乏、产权等理念相同。所有书本都说成本是放弃了的机会,艾师却说是最高的代价,而重点是「最高」,跟着把成本的理念推到天际那里去。

 

我这个人没有什么真的创意,但学得快,可以举一反三,有本领把假的创意与真的鱼目混珠。得到艾师「何谓价格」的提点,我后来推到不用市价会导致租值消散,发表了受到重视的《价格管制理论》。得到艾师「何谓功用」的提点,我后来提出可以观察作为验证理论的重要性,从边际替代的方法入手,以财富量度,解释了中国的儿女产权与盲婚合约。得到艾师「何谓竞争」的提点,我后来把局限条件慎重地作为竞争条件处理,于一九八一年推断了中国会走今天的路。得到艾师「何谓成本」的提点,我后来在租值的处理上杀出重围,成功地再阐释上头成本,替生产成本找到完满的解释。

 

任何人的一生都曾经受到外人的赞赏。这可能是上苍规划下来的鼓励人类生存的法门了。我平生给外人弹的赞的不计其数。上苍可能不知道,我对弹的听而不闻。赞的呢?那要看赞者是谁了。艾师的感染力,是每次赞我半句,轻轻的,我到今天还记得,如数家珍。三十年前他寄我一封信,起笔无端端地说:「亲爱的史提芬,你是个天才!」中了小摇彩,这封信我今天还保存。

 

这次艾师传来的电邮,赞的主要不是我,而是我的孙儿。事缘我的太太于去年摄了一岁大的孙儿的照片,以每两个月一帧制造了一个日历,寄了给艾师。在电邮中他是这样说的:

 

The picture nearest the Steve I first met, was the one for May and June. So all month long I see and "talk" to "Steve." He's showing brilliance, as you did.

 

有师若此,不枉此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