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经济 |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持久吗?
听说几个月前一位中国经济专家在美国某大学讲话,说中国二十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会再持续二十年。在座的学者问为什么,专家答不出来。我只是听说,作不得准。这小故事使我再问自己曾经问过的类似问题,答案不可能错,只是答了等于没答。近来得到一些启发,有点新意,再分析一次吧。
首先要说的,是中国二十五年来平均每年百分之九左右的增长率,应该是低估了,低估了相当多。两个原因。其一是重要的个体户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八十年代,不容易算进国民收入增长之内。其二是九十年代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急速上升,大部分没有算进去。这低估可信,因为回顾二十五年前中国人民生活的情况,每年百分之九的复息增长与今天在国内见到的情况是脱了节的。太明显的脱节不需要数据支持。就是用百分之十二的复息增长率(二十五年实质国民总收入增加了十六倍),也可能低估,但要看不容易搜集的数据。
今天,个体户的收入愈来愈多被算进国民收入之内,而质量的上升是无可避免地缓慢下来了。这样看,要再来二十年以往二十五年的实质高速增长,机会不高。问题于是成为,今后的二十年,中国可不可以继续现有的统计,有百分之八至九的高速增长呢?答案是有可能,但不容易。说有可能,因为历史曾经出现过。七十年代初期的香港,经济比今天国内的还要成熟,但经济增长率连年保持双位或近于双位数字。日本七十年代的经验也支持这看法。说不容易,因为历史的经验说,经济达到目前中国的情况,行差踏错可以一蹶不振。不要忘记,日本的经济不振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
经济政策的「行差踏错」有两类。其一是大步错,或大错一两步。大错头痛较少,因为经济老手一望而知,大声疾呼,政府不听也就算了。要大手修改大错比较容易对症下药。麻烦是第二类。很多小错,每项不明显,加起来可以是致命伤,但政府不容易相信,压力团体各占一项,要修改无从入手。这是贝加对中国前景不敢看好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某一点,总会引进多项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政策。他是指我曾经说过的最低工资、福利经济,等等,但其他的劣策还可以有很多。
写这篇文章,起于读到两个报道,少人注意,但重要。其一说北京考虑征收石油产品税。看来小事,但虽小亦大矣。今天世界工业竞争激烈,一般「接单」的厂商获利甚微,你加石油税而人家不加,电费与运输、交通等费用高人一点,长远看很麻烦。举世都用同样的石油供应,哪个用得多就哪个发展得快,你加税节省而人家不节省,是害了自己。
一般的估计,是不论新发现,石油的储存量还可以供应地球百多年。发明新能源是早晚的事。石油价高当然不妥,但有些明显的好处:鼓励探采外,更鼓励新能源的研究。
今天的石油价格比我预期高,可不是因为好些人说的中国增加需求(这增加不会导致油价突然飊升),而是因为伊拉克的情况导致中东政局不稳,促成了卡特尔(cartel)战略订价的麻烦。地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原油集中于中东,风吹草动就出现卡特尔的形势。这形势使油价的变动很难推测。一方面,卡特尔的成员大家一起不增产,托高油价,大家得益。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成员增产多销,自己赚钱更多。每个成员于是有增产减价的意向,但如果所有成员都那样做,大家一起受损。
卡特尔价格的厘定,不需要互相协议或互相串谋,只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偷步,增产减价。在这情况下,没有谁增产减价是需要有某些事项维护着大家不偷步增产的信心。
当七十年代初期中东的石油卡特尔减产托高油价时,经济学者一般预期不能持久。后来油价持久高企的原因,是美国推出一个复杂无比的Entitlement Programme政策。这政策的简单效果,是美国大手津贴石油进口!这就托住了油价持久高企不下。后来美国取消了该项傻政策,油价下降了三分之二。我认为这次石油卡特尔订价再形成,起于伊拉克之战,但不幸地被托住,则因为跟着的恐怖活动导致的政局不稳,使人有遥遥无尽期的意识。
第二个令我更不安于心的报道,是欧洲重施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与美国考虑重施配额,导致中国纺织业的生意急速下降,不少订单跑到印度那边去。这些年,站在中国那边看,我担心印度。他们人多,聪明,英语好,工资低,懂得做生意。他们的经济发展也有看头,无疑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了。
不要误会,我绝对不是希望印度的经济搞不起来。历史的经验说,没有谁可以在穷人身上赚到钱。我衷心希望印度的经济会搞起来,就是搞得比中国富裕我也高兴。中、印二国占了地球四成人口,大家一起发达,互相贸易、互相得益,何乐不为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大家让商人找寻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方赢一方输的例子。问题是如果加进政治的左右,或因为某些人为的局限而使国家的政策频频失误,则一方输或双方皆输就容易发生了。这样看,印度的发展对中国就有威胁了。
比方说,如果在纺织业上印度真的比中国有成本优势,那么中国禁止印度纺织品进口我会破口大骂。但如果印度没有成本优势,只因为中国有配额限制而让印度的纺织业搞起来,中国不幸,长远一点看印度也不幸。在自由市场竞争的发展中,成本的转变可以让某国的某行业失利倒闭,但这种转变市场一向应付裕如。香港曾经造假发冠于天下,后来成本不够人家低,被杀下马来,制造商转到其他行业去,经济整体的损失就谈不上。
我担心的是国际政治左右了市场依照比较优势定律的运作,而更头痛是这些左右一般会促使一个国家为了应对而作出错误的经济政策。我认为北京要完全不管国际政治,只管搞好自己的制度,让商人有良好的环境自由发展。不易办到,难于登天。经济竞争本来互相得益,没有输家,但错误的政策可让一方把另一方杀下马来,或双方皆败。竞争可以互利,也可以互害。
从近代历史看,日本的不幸是前车可鉴,德国的不幸也是前车可鉴。国际政治无可避免,但只要中国本身的经济政策不出大错,也没有多项小错,再继续高速发展二十年是不苛求的。这不容易;老实说,我有很大的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