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迪生秘闻录/李重民译

(2013-11-30 12:53:00)
标签:

爱迪生

科学与生活

读者

李重民

分类: 随兴而录

爱迪生秘闻录

李重民 

 

   提起“Hello”,在英语圈里是颇具代表性的招呼语,也是在国外打电话时的通用语,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它。

   “是谁、在何时创造了如此简便的语言?”长期以来,这在英语学者之间已经成了一个谜。这个谜,最近终于解开。经查证,这是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创造的语言。

   说是爱迪生创造的,以前只是传说,没有物证。美国的英语历史学家艾伦·科宁斯帕格,竟然花了五年时间,从沉睡在纽约AT&T仓库里的膨大资料中,终于找到了爱迪生的亲笔信。据信中记载,1877年在匹兹堡市的电话开通时,当地的电报电信公司总裁问爱迪生:“电话里第一句招呼语说什么才好?”爱迪生考虑用“Hello”这个词,便直言不讳地提了出来。爱迪生在同年8月15日的亲笔信里说:“如果用‘Hello’这个词打招呼,离开电话机即使有10英尺或20英尺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发明第一部电话机的贝尔想要推广“aha”这句词。这在当时是轮船与轮船在大海中交错开过时,船员和船员之间的招呼语。但是,爱迪生有些耳聋,用贝尔制造的电话机听不清声音,爱迪生感到很不满意,何况他觉得“aha ”这个词本身也不响亮。因此,他亲自大幅度改良贝尔的电话机,使声音变得清晰,同时还使电话机性能提高了一个档次,能进行双向性对话,顺便将以前人们信口胡说的“你准备好了吗?”“接电话的是谁?”抑或“aha”等招呼语统一成“Hello”。

   其实,用贝尔的电话,即使纽约和纽瓦克这样的近距离,虽然能听见声音,但丝毫听不清在讲些什么,无法投入使用。1876年,为庆祝美国独立100 周年,贝尔的电话机在菲勒迪亚博览会上第一次被公开进行实验,发明者贝尔坐在电话机的这一端,另一端坐着来宾巴西国王唐·彼得罗大帝。在众目睽睽之下,贝尔对着电话机朗朗地背诵着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应该生还是死,这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唐·彼得罗大帝在电话的另一端,压根儿就没有听清他在说些什么。

   相反,电话机经爱迪生改造以后,即使纽约和华盛顿这样长距离的通话实验,对方也听得极其清楚。结果,理所当然,爱迪生的电话机得到了普及。从当时电话接线员招呼“Hello·Girl”这起事件来看,无论技术还是软件,两方面都是爱迪生棋高一筹。

   “Hello”这个词,作为英语单词最早收进辞典的,是1983 年版的牛津辞典,但迄今为至还没有一本辞典明确记载这个曾经在一个时期里,捕获全世界人心的词语,发明者是爱迪生。这次有关爱迪生的新发现,几年以后也许会被增添到全世界的有关辞典里。

   最早出现“Hello”这个词的文学作品,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人》。马克·吐温因《汤姆·索耶历险记》而闻名,他是先进技术的追求者,是第一个使用打字机、蓄音机,将口述笔记写成书稿的作家。

 

光实验笔记就有3500册

   爱迪生曾经闻名世界,他拥有蓄音机、电灯、活动照片、蓄电池等1000多件发明和专利,被誉为“发明界的拿破仑”、“科学魔术师”。但是,关于他的整体形象,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他留下的实验笔记、日记、信件等数量膨大,以新泽西州的爱迪生博物馆为主,分散在华盛顿的史密索尼耶博物馆、密歇根州的福特博物馆、佛罗里达州的爱迪生冬宅博物馆、哈佛大学的贝克图书馆等处。光是保存在新泽西州的实验笔记就超过3500册。因此,以前还没有一个爱迪生的研究者能够捕获这位发明大王的真实形象。

   在美国,有关他的传记出版了20多种,全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当然,世界各地有关爱迪生的所有书籍,不过是介绍了这位世纪伟人的极小一个侧面。本文介绍一些至今还不为人知的、有关爱迪生的生活侧面。

   首先,从爱迪生喜欢驾车兜风和喜爱幽默开始。据说,他从出生能开口说话到83岁去世,都过着枯燥乏味的科学实验的生活。但是,他非常喜欢在休息时和好友一起度过,驾着车出去露营。尤其到了夏天,他常常会花上两周时间,开着在当时来说算是极其奢华的车队出去旅行(爱迪生有9辆车,其中7辆车为气动车,2 辆为电动车)。

   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是筑起汽车王国的亨利·福特,兴起轮胎产业的哈维·法伊雅斯德,自然学家约翰·巴罗兹。四人各自带上自己的家人,带着堆得山一样高的必需物品,去西弗吉尼亚州和北恰洛勒伊纳的山中探险,成了爱迪生家里的例行节目。

   当时去旅行时,要说装备,野营帐篷里全都装上电灯。同时,不管在哪里露营,菜肴都很正规,桌上盖着崭新的亚麻布,餐具全部都是银器,用正式的方法进行。当然,旅行时不要说厨师,还带着佣人和很多随从。那样的旅行是非常奢侈的。除了厕所是用水洗的之外,是将最尖端的文明完完全全地溶入生活里的“大迁移”,是超时髦的旅行。

   在旅行途中,还有着许多有趣的插曲。

   一次,四人同乘一辆汽车。半路上汽车不动了,于是四人将汽车送到乡村修理厂去修理。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是亨利·福特。这辆汽车的发动机,好像根本没有坏。坐在我边上的是爱迪生,他说电气系统没有发生异常,坐在后面的是哈维·法伊雅斯德,他也坚持说轮胎没有故障……”

   于是,乡村修理工拦住了他的话:

   “我明白了。最后那位先生的名字叫圣诞老人吧。”

   也许是因为自然学家约翰·巴罗兹蓄着长须的缘故。总之,当时在美国最有名的四个人一起旅行,人们一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位修理工即使觉得福特是拿着名人的名字在开玩笑,也是很正常的事。

 

和亨利·福特的友情

   另有一次,四人一起开着汽车去斯莫基山脉的深处兜风时,看见一位年轻人用劲将树撞倒了。四人很佩服他的力气,便主动上前与年轻人搭话,还像上次那样先作自我介绍以后,问那位年轻人的名字时,不料年轻人回答:

   “我没有你们那么有名,我叫林肯(美国第16代总统)。”于是,大家一起大笑起来。恰巧爱迪生和福特原本就是幽默迷,所以听了这位年轻人的回答竟喜不自禁,结果作为礼物还送了他一辆最新的福特汽车。

   爱迪生对幽默的喜好,决不亚于对发明的热情,尤其是每次涌现新技术的创意时,他便会妙语连珠,大声地说话。这是他的习惯。他从12岁的时候起,就坚持将报刊上刊登着的幽默和趣闻记录在笔记本里收藏着,长年坚持下来,已经很有些功底了。在那些保存下来的爱迪生的笔记本中,有的笔记本,他用极其认真的手迹,记满着令人发笑的素材。

   爱迪生还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速读家,15岁时就已经读完底特律公共图书馆里所有的书籍。据后来他自己说:“因为13岁起耳朵有些失聪,所以就埋头读书,甚至连孩子难以理解的文学作品和化学、物理的技术书,都集中进行了阅读。”同时,他还非常喜欢读报。在新泽西州开始办研究所以后,他还特地从纽约订来5份报纸每天浏览。说他患上了报纸中毒症,也并不过份。如果报纸没有送到,他就会焦虑不安,无法集中思想进行研究。

   福特与爱迪生的年龄差别有父与子那么大,两人却非常情投意合。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爱迪生听说年轻的福特在研究汽车便特地去“挑刺”,对他在技术上的预见性进行了极大的赞扬和鼓励。此后,福特说:“爱迪生在我的眼里是一个英雄,是我终生的朋友。”总之,酷爱幽默,是两人的共同点。志同道合,将两人牢牢地联接在一起。

   福特去爱迪生家拜访时,总是事先准备好新的幽默素材。因为爱迪生必然会与他在幽默话的比赛中一争高低。爱迪生在听话时有些失聪,但讲话时没有问题,所以福特要将幽默用打字机一段一段打在小纸条上,悄悄地放在胸袋里,以便到时让爱迪生读。爱迪生讲出一段幽默后,轮到福特,他便从容不迫地将准备好的幽默交给爱迪生。相互之间就这样进行交谈,你一段我一段,因为大家都不肯认输,因此这样的较量往往要进行到深夜。

   爱迪生也很爱淘气。爱迪生成为媒体的关注对象以后,记者们常常结群而来,去他的研究所打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明。一次,爱迪生悄悄地向记者透露说:“我发明了一台光靠空气和水、泥土,就能制造饼干、肉类和蔬菜的机器。”

   当然,这是开玩笑。但是,第二天即1878年4月1日,这个消息却上了纽约报纸的头条新闻。原打算幽默一下,不料这一大发明的新闻却不径而走,被人当真,立即传遍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爱迪生自己好像非常高兴,但据说当时人们都在传说,说爱迪生要发明这样的机器是不可能的。

   其实,他源源不断地开发着人们都无法想象的蓄音机、电灯、电影等,今天的复印、传真的研究,当时也已经在进行着。令人惊叹不已。爱迪生还是一位速读家,在极其繁忙的实验生活中,他还每天挤时间通读3册古令东西方的书籍。尤其是他特别爱读凡尔纳(1828─1905。法国作家,擅长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代表作有《环游地球80天》、《海底2万里》、《环绕月球》、《15少年漂流记》等)的科幻小说,受科幻小说的影响,他确信自己正在研究的X射线如果得到应用,将来宇宙人试图征服地球时,也许能够开发出击退宇宙人的武器。

   可见,即使在我们眼里觉得是捕风捉影的事情,在他的头脑中也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而且他的思路在不断地得到修正。要说为什么?因为他的构思常常超出一般性常识的理解范围。唯独这一点,才是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动力源泉,也是以前的人们所忽视的一个方面。

   1931年6月的广播演说,是爱迪生最后一次公开露面。那时,世界正处在巨大的恐慌之中,人们的内心里笼罩着阴云。满街都是失业者,吃了上顿没下顿,人们感到惊慌。面对这些人,爱迪生亲自通过经改良的广播,想要唤回人们的自信,呼吁人们努力摆脱目前的困难。接着,他讲了自己的人生观:

   “为这些发明创造作铺垫的信息和准备,世界上早就存在着。我只不过是将前人所作的努力做一个总结。我这一辈子要投身于发明,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起到的作用。如果有来世,下一辈子我还要继续搞发明。”

   那年10月,他走完了自己的生涯,享年83岁。

 

有关“天才……”名言的真相

   “所谓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这句话,并非是爱迪生本意。据爱迪生的日记记载,这句名言,是他在1929年2月11日的82 岁生日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当时下一届总统赫德·克拉克·胡佛(1874─1964。美国第31代总统)也在场。记者们接二连三地向爱迪生提出有关胡佛新政权的经济、军事政策的问题,爱迪生回答不上来。记者们也许是想从在座的下届总统那里得到什么暗示吧。但是,这是在爱迪生的生日酒会上,是爱迪生大喜的日子里,不应该提出这些血腥味很浓的话题。因此,爱迪生和胡佛都感到非常恼火。爱迪生对几乎所有的提问都置若罔闻,回答时一副抚然的表情,只说“yes ”或“on”。

   最后一名记者提问:“以前那些发明的创意是怎样闪光的?”

   这时,爱迪生心头火起,顿时对着记者们滔滔不绝地挪谕道:

   “灵感在婴儿的头脑里可以找到,真正的天才就是婴儿。因为年龄越小越有灵性,越是能听到上帝的呼唤。成年人就很困难,但即使如此,如果有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也不是不可能产生。”

   这才是那句有名台词的真正的含义所在。很遗憾,当时记者们没有能理解爱迪生真正的含义,任意地解释成:“光靠灵感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努力。”因此,爱迪生以后又说:“如果拥有百分之一的灵感,可以引发更高一级的智慧,经过努力就能够结出硕果。如果没有灵性,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发明创意的根本即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最重要的,但大家都好像一点儿也不明白。”

   正如开头说的那样,巨大的爱迪生档案作为“知识的宝库”而沉睡着,还没有被人类所开发,它正等待着人们去打开这道门。

 

   刊于《科学与生活》2000年第6期;2000年8月下半月《读者》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