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祝子平4月30日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文章,纪念他四十年前17岁的这一天离家去云南的日子。
四十年前的那个日子
祝子平
1970年4月30日,这是个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年我刚满17周岁,却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再教育。当时的火车站是北站,那天月台上人山人海,都是来送行的亲友。下午3时40分,火车在一片哭喊声与“我们盖得房,我们种的粮,地主买办黑心肠,都把它剥削光……”的反复播放着的强劲的高声喇叭歌声中徐徐地离开了站台。我家里没有人来送行,所以当满车厢的人都抢着挤向窗口与亲友哭喊分别时,我相对倒是十分安静,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当时“文革”已开始了四年,我虽说年纪尚小但已经历了巨大的家庭变故,看过了太多的血腥场面。也许是心已木然,这种与家人的分别在我已是小菜一碟,没有什么好伤心的了。
我们的火车是逢车就让的专列,所以特别地慢,走走停停,整整四天才到昆明,然后换乘解放牌卡车,几十个人挤一车,在灰土飞扬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又是四天,到达景洪,又换乘机帆船,顺澜沧江漂了三个多小时,记得是5月9日下午4时左右,船停靠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沙滩上,我们如一群鸭子似的让人赶下了船,并被告知接下来需步行去各自的连队,于是又步行了三个多小时,天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了,双脚已经不是在走,而是在拖了,突然看到黑暗中有一堆篝火,大家走到篝火处才知连队到了。我的天呀,荒山野岭上,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我们红色的上山下乡通知书上印着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六营一连啊!我们当时全体都蒙了,有人开始哭了起来,很快哭叫声响彻了黑暗之中。我也忍不住地哭了,因为此时我心里真正地感到绝望无助了!
一夜无眠。第二天清晨才看清,我们这个连队前些天还是野兽出没的森林,先我们来的几个老职工将树木砍掉,辟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搭了两排草房。现在这些老职工都成了连队的指导员、连长等干部,我们便是战士。两排草房,男生、女生各一排,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此外所有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己搭床、垒灶、开荒、播种……
大约过了两天吧,我们托运的行李到了,在我们下船的江边,要我们自己去认领。走去一看,沙滩上行李被野蛮装卸随意扔得一地,我有两只木箱是托运的,找了好半天,终于找到了一只小的杂木箱,另一只大箱子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听人说,还有不少大的行李根本就没搬到岸上来,因为太重,船上的人便随意将其推下船就算了,有好些都浸在江边的水里呢。于是去江边察看,果然找到了我的那只大箱子,整个泡在水里,只露出一只箱角,几个同学帮忙将箱子拖到沙滩上,才发现箱子已经散了架了,里面的东西有的被水浸泡已不能用了,有的都已不翼而飞。其实我当时自己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因为东西都是我父母放的,只知道都是些生活用品。最后我只是在破碎的箱子角落里找到了一只崭新的痰盂。荒山野岭,到处都能方便,随地吐痰那更是文明之举了,这痰盂有什么用!我本是不想要的,可想想大老远父母给买的,扔了可惜,于是很哀伤地将痰盂带回了连队。
上天保佑,接下来的好些日子里,这只痰盂还真帮了我的大忙呢!因为后来我才知道连队里除了有一口大铁锅外是没有一样人工造出来的东西的。生活必需品锅碗瓢盆都必须自己准备,而事先我们只知道云南是四季如春的好地方,我们将要去的西双版纳更是个头顶香蕉,脚踩菠萝,跌一跤抓一把花生的人间仙境,因此我们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更没带多余日常生活的东西。然而,现实则是如此地天壤之别,可怜我们一群天真的大孩子此时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将面盆、脚盆当锅使,有的以茶杯口缸当碗用,而我更惨,后来才知道我所有的容器都放在了那只大木箱里,所以当时我手里就只有那只我本来不想要的痰盂了。俗话说狗急跳墙,那么人急了怎么办呢,便是用痰盂当饭碗。我们兵团当时是准军事化生活,吃饭都以班为单位,十几个人排在草房前的泥地上由班长给每人打饭,每人一勺饭,加一勺盐巴汤或煮茄子绝对地平均分配!当时我体重45公斤,可谓三根筋挑起一个头,每次捧着个比自己脑袋还大的痰盂吃饭的情景,总会引得不少人喷饭。然而当时我则是绝对笑不出来的,手里捧着痰盂,心里则自我安慰:痰盂是新的,如果用这做痰盂的材料做成了碗,还不是一样吗!正是靠着这种阿Q精神我才得以渡过了那时的难关,而且那只痰盂后来更加地多功能了,记得用它烧过水,热过饭,腌过咸菜酸笋,盛过盐巴辣椒,甚至还用它做过酒酿!
如今四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少年已是乌丝皓发,然而蓦然回首,总能看见在我那漫漫人生之路的起点,有一位少年手里捧着个痰盂趔趄地朝前奔跑的身影在灯火阑珊处熠熠生辉。
转自2010年4月30日新民晚报夜光杯;作者:祝子平
作者介绍
祝子平,江苏江阴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1970年赴云南橄榄坝农场插队,1978年返沪。1987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夜大学日语专业毕业。1988年赴日本留学,在大阪教育大学攻读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现在上海威史特有限公司工作。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中篇《金色年华》、短篇《大蛮》、微型小说《一把烟丝》《香米》《纸钱》等,翻译作品有长篇小说《第四个神话》《飞越彩虹》《日本畅销小说选》(三集)和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等,共出版作品十余部。散文《这条河好冷清》获上海文学奖散文奖,微型小说《一把烟丝》获“几度春秋”征文大赛二等奖,《纸钱》获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二等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