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眼中的科幻

标签:
中国文学科幻小说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文化 |
分类: 科幻评论 |
我们需要的科幻
刘慈欣
如果您想做一个终身难忘的梦,我可以介绍个经验:在一个冬夜(最好是我们北方的冬天),到一间没有暖气的空荡荡的房间中,睡在一个硬板床上,盖的越少越好,刚刚不至于冷得让你睡不着为止。这一夜的梦肯定是高质量的,寒冷中的梦最逼真,而且当你醒来时,寒冷又会令你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科幻小说就是这样的梦,科学就是其中的寒冷,它是梦境与现实的桥梁,比起其它的幻想文学,科幻小说创造的梦境是最逼真的。
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对于普通的读者,这是个1+1=2的问题,但同样是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科幻界却是科幻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如游丝般漂忽不定时隐时现的百年科幻史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答案,至今,中国科幻人仍在为这个问题感到迷惑,这也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这个文学种类存在的基石。
这个问题最早的答案来自于鲁迅先生,他认为科幻小说能在中国普及科学,驱除愚昧。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伟大的见解,对于当时的中国,它可能比后来那些更合理的见解具有更大的意义,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科幻文学在中国如果选择了其它的目标是愚蠢的,甚至是不可原谅的。这个理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这个本该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理论,却变得更加牢固,也更加功利化,科幻小说成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工具,现在在社会上,科幻在许多人的眼中仍是这个形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问题终于出现了第二个答案:为了在科幻的背景上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在这个理念下,中国科幻出现了第二次创作高潮。
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多元化了,一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科幻小说能使我们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未来(常常是阴暗可怖的)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使我们能够提前预防,或至少是从容面对未来的灾难。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未能阐明科幻文学的实质,也未能指出其魅力的源泉。
我们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儿;我们为什么读科幻?因为科幻中的世界不在那儿!是的,科幻大师们创造的想像世界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它们的疏离感,或者说是因为它们与现实的距离。在日复一日灰色的生活中,我们深感现实的乏味与狭小,渴望把自己的生命个体以几何级数复制无数份,像雾气般充满整个宇宙,亲自感受无数个其它世界的神秘与精彩,在另一些时间和另一些空间中经历体验无数种不同的人生,只有想像和幻想能够使我们间接地实现这个愿望,这就是科幻小说吸引力的主要来源。
在以住的科幻理论中,对于科幻小说中的想像世界,主要是强调两点:一是其逻辑自洽性,要使想像世界自成一个在逻辑上能够完好运行的封闭系统。这几乎是科学家干的活儿,比较明显的例子是非欧几何,虽然这种几何后来大量应用在地理制图学和理论物理学中,但创造它们的数学家们当初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在逻辑上自我满足的几何学世界;二是想像世界的超凡和奇特,要使这些世界与现实拉开距离,以其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读者受到震撖。科幻史上的许多经典之作做到了这两点,但引进之后在国内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反响,其原因,可能是这些作品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第三点:对想像世界与现实的距离的把握。
首先要对这里提到的“距离”进行说明,这不是物理的距离,而是指想像和幻想的力度和自由度。《星球大战》系列显然是发生在很遥远的地方的故事,用卢卡斯在电影小说开头的话说是在“另一个空间、另一个时间”,但他描述的不过是加上了激光剑和宇宙飞船的地球中世纪,所以说,这是与现实距离很近的科幻。哈尔.克莱门特在国内读者不太熟悉的《临界因素》中描写了这样一种假想的生物,它们呈液态,没有形状,在地层中渗透流动,在流经一个地层空洞通过洞顶的滴水发现了引力……小说中这种生物就生存在地球的地层中,但这个想像世界与现实的距离是很远的。
科幻小说中的想像世界肯定不能与现实太近,否则就会失去其魅力甚至存在的意义;但想像世界与现实的距离也不能太远,否则读者无法把握。创造想像世界如同发射一颗卫星,速度太小则坠回地面,速度太大则逃逸到虚空中,科幻的想像世界只有找准其在现实和想像之间的平衡点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中国的科幻之火是由西方的作品点燃的,至今,我们的科幻迷记忆中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仍来自西方。但近年来事情发生了变化,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现代科幻在中国干起了相反的事。以前,中国读者阅读的西方科幻大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作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科幻出版界翻译出版了相当数量的外国近期的科幻小说,大部分是美国科幻近年来的顶峰之作。但从这些装潢精美的小说中,国内的科幻迷们再也感受不到昔日从凡尔纳、威尔斯、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到的那种震撖和愉悦,他们看到的只是晦涩的隐喻和支离破碎的梦境,科幻的想像世界变得阴暗而朦胧。在《站立桑给巴尔》、《星潮汹涌》、《高城里的男人》这类作品面前,国内的读者大都有一种阅读的障碍和挫折感,这也可能使后来者远离科幻。西方科幻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其中的想像世界已得抽象而遥远,即使是那些与现实较近的想像,也是用很现代的手法进行描述,这种描述不但对于中国读者,就是对于美国的年轻读者都是很晦涩的。这就是国内读者对于西方现代科幻的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的原创科幻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中国大众能够在精神上进入的科幻世界,同时用中华文化搭起一座连接想像和现实两个世界的桥梁。笔者期望通过这本选集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