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岩石:五千点之上缘何依然看多?

(2007-09-04 18:20:08)
标签:

证券/理财

分类: 投资.com
    在年初黑龙江亚布力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我的乐观判断是2007快牛变慢牛,预计要到2008年才会见到沪指五千。年中两次修改短期目标,虽然将目标上调到2008沪指六千,也还是没有估计到这么快就站在了五千点之上。行为金融学提出过一个假说,过度悲观假说(OBH-Over Bearish Hypothecs),说明人在面对风险时会产生过度悲观的心理倾向,所以会高估市场的风险,特别是投资市场的风险。现在,距离目标点位虽然只有一步之遥,市场的震荡上升格局却依然如故。
  从沪指三千到沪指六千,梦想成真,真如梦;金融有梦,梦成金。在华尔街的“梦想大道”上,虚拟经济的游戏规则永远会挑战实体经济的理性判断,所以市场上永远会有多空之辨,信者随缘。换一个角度,在当前的中国股市中刻意寻找看多的理由,扪心自问以下几点:
  1.全球金融在次级抵押债的风波之中震荡,中国股市却一枝独秀,成为国际投资人关注的避风港。如果中国股市在此时已临近转折关口,自然会借机调整,为何还会逆势而上呢?
  2.通货膨胀来势凶凶,储蓄的负利率已经成为现实,财富效应对投资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基金销售异常火爆,一个资金驱动的市场迎来了更多的外围资金,有何理由不继续上升呢?
  3.上市公司的半年业绩已经见诸报端,超常的业绩增长有数字为证,虽然其中的非主营投资收益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阴影,但主营业务利润的提高在多数公司有可持续性,还有什么大不了的担忧呢?
  4.新华社的“8.12”社论高调提出了“健康稳定发展”,用证券化率达到1:1以上暗示了股市的健康状态,如果这样理解中国股市的“体检”结果,今后的稳定发展态势当然可以持续,否则还能做何解释呢?
  5.中国股市的高市盈率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三千点时40倍左右,五千点时还是40倍左右,那么再上升一千点又有何妨?既然说不清从三千到五千点的内在驱动,也就无法论证股市为何不能继续上升!
  站在市场之中揣测投资心理,五千点之上,多方依然有做多的道理,空方依然是三千点时看空的道理。由此推论,股市的行为基础将依然是震荡上升,只是基数大了,其上升的速度会有所下降。谁都不愿意在股市泡沫的破裂之前接最后一棒,这种恐惧永远在市场的上空盘旋,因为多数人接受了一个假说,股市泡沫只能有两种结果:或者被人戳破,或者自行破裂。
  但是,泡沫必然破裂的论断只是一个假说,迄今为止并没有佐证。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上,全球各国的股市泡沫破裂带来该国指数暴跌40%以上的纪录有共14次,其中还有一些是被政策或战争等意外事件在有意无意之中戳破的.例如当年的日本股市,其牛市涨幅远远超过今日的中国股市,总市值一度超过了美国英国和德国三巨头股市之和,最后的破灭却是被政策戳破的,之后的萧条之惨烈,延续了十余年。如今回首看去,在日本股市泡沫放大的同时,日本经济在全球崛起,乃至于哈佛大学的亚洲经济专家傅高义教授写了日本股市崩盘前夜的著名乐章:《日本独占鳌头》(《Japan as No. One》)。
  每一个人都不希望成为在股市泡沫崩盘后的受害者,却不愿意相信股市泡沫除了破裂之外还有第三种更大的可能,那就是化虚为实,化险为夷。为什么呢?可能也是来自于人的过度悲观心理倾向。金融学的这个假说当年被投资银行家用来创造了“垃圾债券”市场,当年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米尔肯先生,就是用这个定理说服了那些自命不凡的债券基金经理们在“垃圾债券”市场上寻找风险溢价。
  股市“在欢乐中升腾,在疯狂中毁灭”,疯狂的重要标志是“全民皆股”,菜篮子钱也投资了股票。今日中国,究竟有多少股民呢?有人说一亿以上,这个数字多次见诸报端。但是,这个数字是一个误导。因为股票账户的统计数字分为深沪两市,一亿账户就是五千万,其中新老股民的账户数各占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在2005年底,账户统计是七千余万,但是其中有许多“死户”,“打新股”账户和证券公司的“麻袋账户”,把这些账户剔除后,真正的有效账户不过三千余万,除以2后的股民账户是一千五百余万。2006年的新开户数是318万,即159万股民户,2007年出现了开户风潮,新增户数近三千万,即一千五百万股民户。由此计算,实际的股民户总计约为三千余万,仅占总人口的不到3%,城镇人口的5%,这能说是“全民皆股”吗?
  所以,股市依然在欢乐中升腾,还没有达到疯狂状态。一曲《欢乐颂》渐入佳境,高潮迭起,尚未进入尾声!
 
                                             2007-8-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