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再相聚,谁也不许缺”,这是我班同学在庆祝母校——大连理工建校60周年相聚时留下的一句共同承诺。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2014年迎来了建校65周年的庆典时日。在外地同学的热情催促下,
4月8日,我们大连的八位同学聚集一起,商讨并分工筹备再聚会的事情。

今年母校校庆本着“散办、从简”的原则,不举办大型的庆典活动。但对离校四十年以上的老校友聚会给予了很大支持:提供半价的住宿费用、免费怀旧午餐、赠送T恤衫礼物和开放校史展览馆等。使我们的其它筹备工作(校内活动项目和线路、旅游线路,会餐饭店、预订大巴和费用掌管等)变得更加通畅和精彩。当然,这里也离不开大连同学中几名骨干的积极策划和上下沟通。在取名《情意无限》的网易班级博客网站上,我们先后二次发出活动通知,并利用手机通话、短信、QQ聊天、邮箱等手段与外地同学保持网络零距离联系,让老同学们提前了解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妥善安排启返程的车机票预订。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原则,就是让均年近古稀的老同学们顺利乘兴而来、平安满意而归。
5月20日为报到的日期,但有几位心急同学於18、19日就来到大连。由于各种原因,原定不安排接车接机。但我与夫人临时商议:从上海乘飞机的吕同学和从南京乘火车的王同学均四十年未回到过大连,而另一位黄同学从成都飞抵大连的时间临近傍晚,尽管我们在通知上已经告之赴宾馆的路线,但想到他们人地生疏,天黑更觉无助。即使让他们打出租车,也担心遇到“黑司机”?考虑再三,我与夫人分工去车站和机场接他们。当吕同学(飞机晚点一小时)走出站口时,我俩就立即相互认出,二手相握,紧紧拥抱。五年同窗友情是不会被年月所磨灭。巧的是成都的飞机提早十五分抵达,我俩又一起去另一站口接黄同学,三人相见又是一番寒嘘和感叹。


当晚的迎宾晚餐是由大连同学出资举办的。看到餐桌旁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庞,我甚至想不起与他们同窗时的年轻模样。当班级的原团支书张同学高举起酒杯,向莅临聚会的23名老同学致欢迎辞的时候,我看到许多人的眼睛湿润了,一时间的无言化为一阵酒杯碰撞声响、欢笑声。尤其是40余年未回来过的吕、王二位同学,他俩端酒杯的手在微微颤抖,可见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

由于外地同学下榻的后勤二部宾馆就在学校北门,故首日回母校之行的活动就变得很简单,步行踏上横跨在凌北路上的天桥就进入了校园。第一项活动就是参观校史馆,学校专门派了一位师弟和一位师妹当讲解员。在许多泛黄了的旧图片中,大家猜测着哪座曾是学习、生活过的教学大楼和宿舍,寻找着曾经教导过我们的校领导和老师的熟识脸庞。看到成就展中母校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大家又围拢在一张巨大的校貌立体示意沙盘前合影留念。


在学校的主楼和毛主席塑像前,大家倍感亲切,不仅因为这里是母校标志性的建筑,而且这里是我们最勤来的地方。主楼和塑像主体结构未改,只是装修得更整洁和漂亮。我再用自拍方式为全体合影留念,当然也忘不了为同宿舍舍友(哈哈,235室一个不缺)和自由组合拍摄下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来到机械馆楼前,有人突发奇想,想再次以学生身份走进阶梯教室听课。张同学是机械系的教授,经过他的联系和组织,大家终于又一次走进同一教室,由张同学充当老师讲故事,大家又仿佛回到学生时代的课堂上,此情此景真是刻骨铭心、令人难忘。


中午到了,学校为我们预备了一顿免费的怀旧午餐,看到如今学生食堂规模之大,饭菜品种之丰盛,价格之便宜,让我想起当年我们伙食之艰苦。不只是饭票定量,菜肴更单调(一勺菜),主食以吃粗粮为主,很少能吃米饭和馒头。在某一宿舍楼前,我还看到有骑摩托车为学生送餐的服务生,不禁大为叹之,不知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到底我们都老了,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与体弱的诸同学都走不动了。一路上诸同学向我们讲述其妻子得病和去世的过程,听得我们都掉下了悲伤的眼泪。当时我想,我们的一生经历了多少磨难,包括与我们同甘共苦的老伴。多亏党与政府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们赶上如今的好日子。我们都要加倍珍惜余生,保养好身体,强壮好心态,与同学们互相手挽手,心连心,欢度幸福的晚年。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