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自6月14日到锦州参加大学同学聚会至今,二十多天霎眼而过。刚回来几天就想写些什么,但提起笔来,眼前老是晃着我们拍摄的那几百张照片,我就想呀,反正早晚都是我的事情,还是尽早分好类、剪裁处理和上传到《情意无限》网易博客网站上,断断续续,居然花了近一周多时间,才归拢成拥有214张照片的10集相册,并转载了几位老同学撰写的博文。由于现在体力不如以前,明显熬不了夜,总是没写成一篇博文,倒成了一份心事了。
写些什么呢?写游览北普陀山、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徜徉古塔公园、攀登医巫闾山、还是写观赏世界园林博览会?心中一直没有想好怎样写。主要是到这些景点的游览时间安排比较紧凑,都是导游领着“走过场”,现场获得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知识很少,一下子写不出贴合场景的游记文字来。就拿这次同学聚会主要目的之一——观览世博园林,也是匆匆而过,泛泛而观。面对着洋洋酒洒鲜花世界,却激发不起分外留恋的感觉。而老同学相聚,相互间的友情,却时刻激荡着我的心灵,带给我情意无限的感觉。

真是这样的,在去锦州前二个月,锦州聚会策划人韦同学就与我多次商议,如何来组织好这一次同学聚会。这件事看起来容易,但操作动员起来是有难度的。因为,尽管老同学们均已退休,但其中有不少同学重新在家里上岗——给下一代照看下下一代,还有个别同学身患急病无法远走,有的还继续在为社会发挥余热,有的家里有要事无法脱身……报名结果出人意料,我班29名老同学中有20名主动报名,其中不乏路途遥远、身体虚弱和经济困难者。从6月14日清晨起,一拨一拨,从空中、铁路和公路,相继来到锦州,住进了韦同学提前联系好的“军供”宾馆。能够来的是一种情谊,带来家属的更多一份情谊。但不能说来不了的没有情谊,象突发急病的哈尔滨高同学及其夫人,自始至终关注着聚会,特地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表示祝贺。还有洛阳王同学和四川黄同学各打来电话告之缺席情由,本溪陶同学因去外地办事来电请假,大连张同学通过邮件向大家表达因工作不能来锦而致歉,北京孙同学因病不能赴约托人带来口信,前不久才通过网络找到的山东吕同学也从上海传来致歉邮件,这都是很令人感动的情谊。也让我想起四年前60周年校庆时,在同年级中我班同样是来母校人员最多的,令其他班级同学羡慕不已。
令人感动场面层出不穷:南京的王同学於14日清晨四点半抵锦,韦同学夫妇摸黑从家里步行几公里到火车站接人,接到家里吃完早饭后,王同学再参与一起去车站接别的同学。当老同学相聚那一刻,互相握手拥抱,那种亲切的感情,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在当晚东道主韦同学夫妇举行的宴会上,大家畅谈家事、国事,叙述在校时的趣事、心事,举杯祝贺再一次相聚,此时此刻,堆积在每个老同学额头上的皱纹都绽放成了花朵,隐藏在心底深处的辛劳困苦都融化在美酒之中。考虑到韦同学的家境较差,北京的王同学抢着为宴会买单。好几位老同学将带来的当地特产互赠,当晚下榻的每一个宾馆房间里充满着欢声笑语,青岛段同学还想在计划外请客,答谢前些年自己得重病时老同学们的帮助。部分同学和家属还抽空到韦同学家里去探望作客,那种浓浓情意一直流淌在相聚过程的分分秒秒之中。

还有很令人欣慰的事情:这次来锦的同学中共有9对夫妻,其中5对同班同学夫妻和另外4对夫妻都是原配的。按照现有年龄计算,都已具有40年的婚龄,再过一二年都要过“蓝宝石婚”纪念日。包括这次未带家属来的老同学,我们这一代人中离婚的比例很小,用一句行话讲都很“保守”。其实,“保守”这个词组具有褒意,应该理解为“恩爱”或“忠诚”。其中最值得我赞誉的是来自凤城的赵同学夫妇,尽管其夫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赵同学非常地尊重夫人,由于所在地区政策和企业破产,他至今未被评聘为副高职,所以工资比其他同学低了一大截。但是,他们夫妻从不为之烦恼或埋怨,而是常从小城市生活费用低来安慰自己,更为生养了有出息的儿女而感到自豪。在锦期间,他俩常坐在一起窃窃私语,那种卿卿我我的亲密不亚于在初恋当中。还有来自杭州的谢同学、吴同学夫妇,他俩从毕业分配到锦州某造纸厂一耽就是21年,70至80年代辽宁各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是众所周知的,特别在锦州荒芜郊区一年有200多天以上都刮风沙,这令从江浙地区来的他俩是多么的不适应,但是他们挺了过来,不仅成为企业的中坚,还结交了当地许多好朋友,建造了自己美满的小家庭。当拉着我们去旅游的大巴经过造纸厂所有地时,他俩很兴奋,让同学们都透过车窗观赏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令我们不胜感慨。我想,不只是因为我们这代人一生所经受过的艰苦生活、正统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所决定;也与我们所从事的专业技术性质、长期工作在企业最基层有关系的。我们老同学当中,有当过大小企业的负责人,但历史证明,他们都是“遵纪守法”的模范,也是“两袖清风”的典型。值得称颂的,我们这一代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所建树,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技术发明人,有高等院校的博士生导师,大部分人都有副高级技术职称,都曾经为所在企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更值得称颂的各位老同学都较好地培养了下一代,他(她)们都很优秀和孝顺,这是我们老同学们晚年引以为傲的最大财富和成果。
在锦期间,不拘地点,不拘方式,随意交谈,甚至互称对方绰号,带点骂声,是表达老同学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那几天里,我与夫人的下榻房间最是“招人”,这是因为我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络与未曾来聚会的哈尔滨高同学夫妇交谈,那个无拘无束的欢乐情景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那时刻,一个个老同学都变成了老顽童。在医巫闾山的山脚阴凉处,一些爬不上山顶的同学就坐在山石上摆起龙门阵,几位女同学聊起自家家务事也显得很“大度大方”。我在想,我们这些人以前在工作岗位上,都会夹着尾巴做人,说起话来都会很谨慎。而在同学之间交谈就显得无拘无束,说过头,说错话,对方也不会在意,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这还是一种情意,一种从入学开始培育的纯洁情感,一种无利益冲突的原始信任。就拿我们大连同学来说,毕业后虽然大家都分配在不同企业工作,但相互之间往来频繁,家里大小事不避嫌疑,相处得如同一家人。如我与王同学二个家庭之间,相处更是近乎,她的老公与我同在一企业,几十年交往情同手足,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要说“远亲不如同学”了。

相聚时分,我们也有苦恼和担心,几位老同学分别由于身体均患有程度不同的疾病,家里因亲人过世带来的悲痛久久不能释忘,不同的地区标准和企业状况带来的退休工资差异,以及买卖房屋、儿女婚姻等家庭琐事等。有些话无法与家人交谈,而在同学之间却畅所欲言,释放了苦恼,解脱了担心,得到了启迪,获得了帮助。我记得与几位同学在一起时,谈起有同龄人将自己住宅卖掉给儿女买新房的事情,大家颇有感慨。有一位同学说老年人要有“四老”让我记忆犹深,就是要“有个老窝儿,有个老伴儿,有点老底儿,有些老伙伴儿”。这几句话挺顺嘴,也顺道理。不是吗?等我辈年纪大了,没有自己的住房,颠沛流离,那寄人篱下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所以,靠几十年奋斗而得来老房子不要轻易拱手送人,即使是儿女。老伴儿那就更重要了,老两口几十年相濡以沫,知冷知热,互相搀扶着享受着晚年的岁月,是非常幸福的人生。反之,形单影只的晚年又是何等的凄凉。有点儿老底儿也是很重要和必需的。如今我们赶上了好年景,有退休工资,有家里电脑、电视、家具和过日子必需的坛坛罐罐,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硬件条件。真到有个天灾病痛的时候,需要拿钱保命,自己手头攒一点心里更踏实,不要随意地去“孝敬”儿女,而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创业。人老了容易回忆往事,有一些老伙伴儿在一起,可以是同事、邻居,更可以是同学,住在近处的,常常见个面,天南地北聊一聊,就不会感到寂寞。住的远的伙伴,特别是老同学,也可以利用网络,适时地聊一下,相互出个主意,或者帮扶一把。
短短三天的相聚很快就要过去,6月17日下午,在一家名叫“十全十美”酒店里,20多名老同学和家属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举行了临别宴会,在韦同学致辞后,每一位在场的同学和家属都讲了话,大家畅谈了锦州之旅收获和同学相聚感想,一致认为这次同学聚会如同这个饭店的名字一样“十全十美”。之后,大家又商讨起下一次聚会的时间和地点,杭州谢同学夫妇,凤城赵同学夫妇,都第一时间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杭州和凤城聚会。用一位老同学的话来说:趁现在还走得动,趁条件还充足,抓紧相聚的时光,来弥补昔日的离别。相信明天同学的情谊会更加深厚。
(完)
未经同意,请勿转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