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上,我与朋友来到装修一新的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欣赏了一场由本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和亿达集团联合主办的“红色经典”京剧名家演唱会。名家们来自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在中国京剧舞台上均久享盛名(演员详见下面剧照及介绍)。演唱会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主持,由中国著名指挥家王永吉担任指挥,大连爱华乐团和大连京剧团担任伴奏。大约二小时的演出精彩纷呈,我俩与其他观众一样观赏得如痴如醉,伴随着演员们演唱至激昂之处,大厅里不时爆发出叫好和热烈掌声。
这次“红色经典”演唱会的曲目均取自现代京剧样板戏。我记得,大约在1967以后,当时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若干年里又推出“第二批样板戏”,其中的京剧剧目如《平原作战》和《杜鹃山》等,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由于其时代的象征,这些京剧剧目仍然活跃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特别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我在思考:为啥文革时期的作品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回来查了资料,了解到样板戏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存在以及对它们的评价,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对样板戏现象成因和历史评价的问题。我不是戏剧评论家,没有资格和理论水平去探究,只能依据本人经历肤浅地谈谈个人的见解:一是这些剧目在文革前已经基本成型,早就被人民耳濡目染,并获得观众的爱好。如《红灯记》、《沙家浜》就取自於沪剧的《自有后来人》和《芦荡火种》。我在高中时还参加了学校《自有后来人》沪剧的排戏,担任剧中李玉和的角色,他的一些唱腔至今未忘,随时还能哼上几句。二是文革期间所有与之相异的艺术作品都打入了冷宫,样板戏成为人们满足艺术欣赏的唯一对象。在无可选择的前提下,数以亿计的观众(有点象当代歌迷迷恋歌星的流行歌曲一样)对样板戏狂热“喜欢”,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使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而且许多唱段形成普及。当年,不管是好坏嗓子的人都能够唱几段。这种情感的记忆不仅使当年人持续一生,而且潜移默化了下一代人。有一年,我带年仅五岁的女儿坐半夜火车到丹东,当乘客昏昏欲睡的时候,我女儿唱起了京剧《红灯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唱醒了一车厢乘客,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三是不得不承认,尽管处在文革那段颠倒黑白年月,由于特殊的原因,京剧样板戏继承了传统京剧的流派和基本唱腔,使源源流长的国粹没有得以瓦解,反得以精雕细刻。特别是音乐创作展现了优秀音乐工作者的才华。很好地把握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的关系,还进而使交响大乐队和用指挥替代鼓板等做法,从最终的结果看,样板戏在音乐唱腔方面确有成功之处。我很爱听《红灯记》中“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和《杜鹃山》中的“家住安源”选段,当演唱会上女演员管波和丁晓君唱响此曲时,熟悉的词句、优美的曲调令我及许多观众为之陶醉,不少观众随着她俩一起哼唱。可见音乐是何等的具有延续性和穿透力。四是如今缺乏象样板戏那样精雕细刻的京剧曲目,也令样板戏无可替代,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也许这里的原因多方面的,但是时代在发展,京剧必须多演些贴近老百姓生活喜好,贴近现代人生活节奏,贴近时代发展的新戏、好戏,否则“国粹”会落后於其它剧种,从而失去它本来的魅力。
在这次演唱会上,我再次聆听了著名“花脸”名家、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的演唱,令我敬佩和赞叹不已。正象主持人李金斗在主持中夸奖的那样,杨赤为大连的京剧事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光凭杨赤一臂之力和亿达一家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四十年前从南方移居大连的我,经常为大连落后的戏曲界而叹惜,每当北京、上海在国家级档次的剧院里举办戏曲会演时,我就会特别地羡慕。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无法承受经济发展压力的。何年何月,我们能够坐在新建大戏院里观看大连的多剧种团队、演出多流派的节目呢?

亿达之声大连夏季国际艺术节标语、京剧演唱会戏票、节目单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正在主持演唱会

王永吉(图右):中国著名指挥家之一,曾任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乐队指挥,上海电影乐园常任指挥,上海交响乐园,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园常任指挥等职。
丁晓君(图左):大连籍,战友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倪茂才:吉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翟墨: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凌柯: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管波: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这是我用三星相机摄影功能录制的管波演唱片断,由于象素、容量小的原因,不但观赏效果较差,而且也不能录制更多。但毕竟是动态的,让没有机会到现场的博友们一睹舞台上的精彩画面。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朱强(图右):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杨赤(图左):大连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朱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杨赤:大连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张顺翔: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赏研究生班”研究生。
凌柯(图左)、倪茂才(图中)、朱强(图右)三人合唱表演。

演出结束,全体演员谢幕。

观众们欣赏得如痴如醉。
(完)
未经同意,请勿转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