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拜年”
(2009-01-27 23:56:02)
标签:
春节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团拜会杂谈 |
分类: 01漫话评说 |
什么是拜年?查阅百度得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以后,大年初一,人人都要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记得,八、九十年代,每逢春节到来,从大年初一起,我所在企业各单位(部门)开始掀起拜年的高潮。大年初一上午,先是总部举办团拜会,各级领导和员工欢聚一堂,祝贺新春、互相拜年。再是由各单位头儿或是自发组织,有三五人、七八人、十几人为一帮的,走家串户拜年。当时我也参加在拜年行列里,回想当时的情景,令人十分回味。平时工友们在一起工作,很少知道各自家里情况,家属也不熟悉企业的情况,通过拜年家访,大家穿着新衣服,见面如同见贵客,互相握手贺新年,增添了双方的感情。更有甚者,平时工友相处一起,免不了产生一些隔阂,但互相拜个年,双方握握手,道一句“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利话,那些隔阂如同乌云散。有的时候拜年走累了,几个人相约到一家饭店(或领头人家里),炒上几个菜,边喝酒边聊天,又是一种拜年方式。再说邻居之间,尽管大年三十观看“央视春晚”睡得很晚,但大年初一一清早经常是要早起,因为邻居经常早早地就来敲门拜年。我很怀念这种继承传统、具有人情味的拜年方式。
上面之所以提到“怀念”二字,是我认为这种传统拜年方式正在悄悄远离而去。现在许多单位(部门)的团拜会都提早到阴历二十八、九就举办,你想,大年初一还没到,到会的领导与员工只能拜早年,会场也没有过年的气氛。这就不用说了,就说大年初一,组团队式串门、人与人见面拜年越来越少,头儿联系员工,员工互访家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手机短信、电话、网络拜年却越来越多。另外,随着城市老楼房拆迁,许多员工搬入新小区,邻居之间互不认识,大年初一拜年也就无从谈起。就拿我来讲,以前在职时,除去南方探亲外,大年初一一早必先到邻居家拜年,再组团去工友家拜年。现在不在职了,大年三十看完“央视春晚”已过半夜,一觉睡到大年初一九点,卸任了组团拜年任务倒也清闲。至大年初二二天里,自己“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先挂电话向父母拜年,后又接待了二位老同学,其余大部分时间也使用着信息化拜年的方法,接、发了几十个电话和短信,不是累在腿,而是累了嘴,讲得也是口燥舌干。有二封短信还不知是谁发来的,一大堆华丽贺新春词句一看就知道是从网络抄袭的。不是说对方的行动不使我感动,而是说信息里的词句并不代表他的心,缺乏亲情感。分析这些短信和电话的人群,年轻人居多,有的人还用“群发”功能发信息,看起来省事、快捷,恕不知却省掉了真情、放慢了理解。这点我挺佩服我爱人,她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不忘比她年纪大的领导和工友,每到这二天,她都会约上几位老姐妹去串门拜年,那种在职时建立的工友情感一直没有被忘怀。
我并不反对用信息化工具来拜年,还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拜年交流方式,但觉得还是应用在无法见面(如距离远)或其它特殊关系的人群之间更好些。对许多具备条件的单位和部门来讲,大年初一,组织团拜会、或组团到员工家串门拜年,可有效地联络员工感情、了解民情、促进员工之间的互敬互爱,用手机短信、电话或网络发送信息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愿春节传统的见面贺喜方式,决不要随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而消亡、湮灭。
(完)
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