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络经济杂谈 |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谢林在其著作《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出城的道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为什么城市之间的交通就因此发生了阻塞?司机们纷纷减速,只是为了看一眼道路对面的车祸现场。结果,为了能看上10秒钟,每个司机为了看一眼都花费了10分钟。然而,其中只有10秒钟是为了自己能够看上一眼车祸现场,另外的9分50秒则是因为其他司机的好奇心引起的。这实在不是一桩好买卖。
我一直认为,越是成熟的互联网络,其虚拟的程度就越低,其中的规律与现实社会规律的相关性越强,只不过有些规律的作用由于互联网络的特殊机制被放大或是缩小。如果说谢林所举的这个车祸的例子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话,那么博客圈子的建立对于圈子内的每一个成员而言,则都是一笔好买卖。
以太网的发明人鲍勃·麦特卡尔夫总结出: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联结能创造N平方的效益)。如果将机器联成一个网络,在网络上,每一个人可以看到所有其它人的内容,100人每人能看到100人的内容,所以效率是10000。10000人的效率就是10000000!这就是著名的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s Law)。
博客的价值观就是共享——将自己的内容与他人共享,同时也分享他人的内容。如果每个人都存在这样的动机的话,那么事实上博客的网络价值就会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个体的偏好不同,庞大的博客网络中的成员并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这也是信息爆炸带来的必然结果,每个成员都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最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其他成员,如同现实社会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着共同成员特征的博客圈子就这样被建立起来。
这种经过选择的个性化的网络,对于内部成员而言其价值显然要大于未经选择的整个网络的价值。看一看每一个博客首页上的友情连接,其实这就使博主筛选的劳动成果。每一个圈子的建立,都是有成员的成本支付在里面的。这样,一方面,建立了一个体验价值更高的“博客圈”增加圈子里的每个成员的效用,同时,拥有共同微观动机的成员的加入将使得圈子的价值越来越大,最终实现了网络“正反馈”;另一方面,圈子建立成本的支付以及跳出这个圈子所面临的机会成本,将有利于博客网站对用户进行“锁定”。试想,当你想着离开新浪blog,而准备去其他博客网站安家落户时,你会舍得你在新浪的“圈子”和里面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