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七夕因为一些专家的口水而显得格外热闹了。将七夕作为情人节,在有些专家的眼里都成了数典忘祖。诚然,在中国的古代,确实是有专门的情人节的,元宵、春分、清明、上巳,甚至中秋都是年轻人约会的日子。大概封建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所以可以外出的节日都被寄予了预见情人的期望。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无可厚非,但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这么大压力这么大,况且七夕的传说也是一曲坚贞爱情的赞歌,在约定俗成的情况下把七夕也当作我们自己的情人节,多给人们一些表到自己的感情的机会,给繁忙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又有何不可?我们还是不要在故纸堆里咬文嚼字了,轻松一下,看看古人都是怎么过情人节的。
一
王羲之的九百九拾九朵玫瑰
七夕又称乞巧。所谓乞巧,是指那些向往美好生活的女子们向天上的织女大神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乞求婚姻上的巧配。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按我的老家山东济南的传统风俗,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元宵节也有祈求圆满婚姻的习俗。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也是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好机会。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我的一位历史老师曾经教给我的话,与我现在所查到的典籍基本吻合。古代人表达感情比较含蓄,也没有玫瑰相送,青年男女在见面时送上水果,其含义也就相当于今人在情人节赠送玫瑰。突然想起书圣王羲之传世的名帖“奉橘帖”,其文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三百颗橘子,差不多相当于今天送的九百九拾九朵玫瑰吧。

二
诗词寄情
以诗词表达感情,含蓄而深沉,是最符合东方人的表达方式。历代的文人雅士,自然要在在“情人节”一展才思。
《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样的诗句,说的就是春天到来,冰雪消融,春波荡漾,万物焕发了生机,少男少女的心也像春水一样在荡漾着。在这样富有生机的画面里,少男和少女都拿着一朵兰花,两个人肩并肩,手拉手,说笑着漫步。这是一幅多么浪漫的画卷呀。
明代陈继儒曾说,“无端饮却相思水,不信相思愁煞人”。与《诗经》所描绘的浪漫的画面相映照,亦有人将相思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汉代古诗有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距咫尺,隔河相望却又不得相见,去年七夕才罢,明年七夕何时可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比之下,秦观仿佛有了那么一些辩证的味道,使得离别不再那么苦涩。
钱钟书在其散文《窗》中说到,“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大概在佳节中约会也是如此吧,“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个中滋味,或许只有欧阳永书自己知道了吧。
三
灯火阑珊
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也为许多才子佳人当过红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爱情传说。
相传宋朝马家寨的马员外有一位千金小姐,年方十七尚未行婚。马员外想招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为婿,于是就在元宵节那天就在灯会上高悬一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说谁能对出下联就把女儿许之为妻。当时,王安石也正在灯会上观灯,看到此联苦思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于是记在心里。
到了京城考场上,王安石交了头卷,主考官很喜欢他,于是出了一个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让王安石对上联,王安石马上想到了灯会上看到的对联,便从容作答,主考官非常满意。
王安石回家路过马家寨时,发现对联还没有人对出来,灵机一动把主考官的下联说了出来,马员外十分高兴,就选良辰吉日为女儿完婚。到新婚这天,又传来喜报,王安石中了金榜。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王安石可谓双喜临门。
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也讲述泉州书生陈三,随兄赴任广南运使时途经潮州。于元宵节赏灯时遇城西黄府闺女五娘而互相倾慕。五娘回府后思陈不已,一日,与爱婢益春登楼遣闷。适陈三骑马而来,五娘喜出望外,折荔枝以罗帕裹之抛赠陈三以表情意。最终两人共订盟誓,相约冲出封建婚姻的樊笼。
说了古人这么多的花边新闻,感触还是蛮多。今天,又是七夕。但是每个角落都弥漫了商业的味道。古人虽然在物质上是贫乏的,但是一曲琵琶,一首词赋,一纸手札,抑或是灯火下的一个眼神,便足以承载不尽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