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马派医派马培之
(2024-07-23 09:02:09)
标签:
1.常州孟河孟河医派齐梁故里情感文化 |
孟河四大医派在大江南北的延续时间之最长,范围最广,学术成果最多,培养掌门医人数量之最,一脉相承学术之紧密,实属世界所罕见。孟河医派的费氏、马派、巢家、丁门,在清末民初就闻名了华夏。特别是孟河四大医派的嫡系后生与传承人同生共长,互相交织,相辅相成,形成了大江南北中医药(学)术的天下,打造和创新了辉煌中华的——孟河医派文化。
马培之:(1820~1903),名文植,字培之,晚年号退叟,常州孟河人。曾用名马徵君,曾是四品御医,也是清朝京城有最名气的御医之一,清代大名医家,是孟河医派马派的主要创始人。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马培之因幼年丧父而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学王九峰、费伯雄等名医大家的说,融会贯通,医术精良。马培之继承家传,又博采众长,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于外科特具见长,是孟河马派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精、影响最广泛者,更是当时孟河医派的最中坚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
时值清代(1880)慈禧皇太后生病,朝廷向各省征名医与慈禧皇太后医治,马培之被江苏巡抚吴元炳与邮电大臣盛宣怀共同推荐入了宫廷。当年61岁的马培之,深知“伴君如伴虎”,如果,进京为慈禧皇太后诊治失败,必定致死。因此,他临行前将家中的土地全部买掉,换成了寸头金条,以他到京城后用于上下疏通关节,在他与家人告别时,家人都泣不成声了。到京城后迅速打通了关节,通过身边的太监摸清了慈禧皇太后真实的病因后,马培之就凭为人处事本领与高超的医术和自己的智慧,通过九个月加十二天的精心治疗,终于将慈禧皇太后的病彻底治愈了,后来,马培之得了慈禧皇太后的重赏。不久,马培之因故托病要求回家,马培之另外再托请一些重要的朝廷大臣与皇亲国戚和慈禧皇太后身边的太监说情,才得到了慈禧皇太后的恩准,下圣旨让马培之回了孟河家乡。
为此,慈禧皇太后还赠送了不少银子、金器和绸缎布料给马培之,并赐有书法一幅“务存精要”匾额和亲自御赐“福”的大红匾额一块。使马培之医名在全国大振,又被慈禧皇太后称为马徵君,称马培之为京城三大名医之一,还被竞争对手薛福辰称为“天下名医”,后来,又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
马培之内外兼通,中医药(学)术功底十分深厚,浑内外而为一,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在中医药(学)术上,他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亦能吸收正宗、心得两派之精华而发明之。马培之主张“凡业疡科者,必须先究内科”、“既求方脉而刀圭益精”。马培之博览旁触、求学深实、师古而不泥。辨病精当且辨证精细,看症辨证,全凭眼力,内服外敷,又重药力,察形观色、闻味诊脉,四诊合参不偏执,详审病因、精辨病证,辨病辨证相结合。马培之的外科学术思想,直到现代对我们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培之精于内治而不偏执、善用外治而不孟浪、擅长刀针而不滥用,治病求本讲究策略。
马培之的著作有《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外科集腋》《卜科传薪集》《青囊秘传》《务存精要》《纪恩录》等。另外,马培之的传承门人整理的《马氏医案》也闻世了。特别是马培之所著的《卜科传薪集》,他是我国近百年以来,甚至最受欢迎的外科临证专著之一。这对当时流行广泛、且被疡医奉为枕秘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作了评注、补充及修正,这对后世医学有着最为广深的影响。
马培之马派的直接传承门人与再传弟子主要有丁甘仁(丁泽周)、巢渭芳、马伯藩、邓星伯、沈伯藩、王询刍、金宝之、贾幼山、周憩堂、周企棠、贺季衡、沈奉江、毛善珊、杨博良、邓学稼、朱良春、张泽生、颜亦鲁、颜德馨、颜正华、张继泽、单兆伟、钱厚甫、钟道生、、潘焕鹤、王道平、巢克昌、干祖望、时雨苍、符为民、巢益民、单德成等共十四系支列达100多人。孟河医派马派支列其中,还诞生了一位御医与产生了3名国医大师。直接传承马氏嫡(后)裔子孙的有马均之、马日初、马洛川、马希融、马继昌、马道生、马伯藩、马书常、马良伯、马际周、马泽人、马寿南、马惠卿、马际卿、马笃卿、马心厚、马心安、马冀良、马嘉生、马书坤、马黛云、马冠群、马泽人、马寿南、等家族嫡系的就达24人之多。
马伯藩:(1864—1930),别名蒋驰誉、号百凡老人,常州孟河人。是马氏世家清末御医马培之的嫡亲侄子,其父马日初为马培之的堂兄弟,得到了马培之的嫡系真传。当年,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9省市的病人,都千里迢迢乘坐船舟从水路赶来孟河,请马伯藩专门就医治病。特别是马伯藩对“喉疾门”、“胃气门”、“眼疾门”等有着独到治疗手法。在清末民国初期的那一段时期内,可以说马伯藩与巢渭芳在孟河是一样的齐名,他们联手一起共同撑起这个时期孟河医派繁荣的局面。
马泽人:(1894—1969),字肇庆,常州孟河人,出身马派中医世家,曾是清末御医马培之曾孙和孟河地方名中医马伯藩的侄子。曾是江苏省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精通中医经典著作和多家中医药学说。曾师从伯父孟河名医马伯藩学中医药学术,学成后去江阴自己开了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泽人将祖先(马培之与马伯藩)传授下来的中医药学术著作、处方、医案、秘方等全部的医书医著,无偿地捐赠给了江苏省中医院与国家卫生部。他曾是孟河四大医派中,唯一一个能受到毛主席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马泽人曾历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他对治疗温热时病,对肝、胆、脾胃等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马寿南:(1924—),马泽人的儿子,马培之的玄孙,孟河医派马派第四代传承人。自幼承庭家训,18岁时就跟随着父亲学中医,后在江阴县行医十几年。任江阴县城区中医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7年曾在南京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对中医药(学)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经典的中医药(学)术著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马寿南具有较强与扎实的中医药(学)术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中医内科,对温热日寸病的诊疗尤为在行,对内伤杂病的治疗也有很高的造诣,对消化系统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先任江苏省公安医院内科医生与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后任江苏省公安医院副院长等职。
3孟河医派马派:马文植:(1820—1903)字培之,晚年号退叟,是清代一位名医药(学)大家,是孟河医派马派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清末孟河的第二名御医。他更是孟河医派中流砥柱的人物,曾“以外科见长而由内科成名”。孟河明末清初,太医院马院判,将蒋成荣招为女婿,蒋成荣为婿后继承马氏家族世医大业,开创了孟河医派马派世医之初,其中以第四世马省三、第六世马培之最盛名。马派的马省三与马培之祖孙俩,都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马培之等马氏家人已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中华民族中医药流派学术。马培之的马派直接传承门人与再传弟子的有丁泽周(丁甘仁)、巢渭芳、马伯藩、邓星伯、沈伯藩、王询刍、金宝之、贾幼山、周憩堂、周企棠、贺季衡、沈奉江、毛善珊等90人。其中,传承马氏嫡系的就达24人之多。
当年61岁的马培之,深知“伴君如伴虎”,如果,进京为慈禧皇太后诊治失败,必定致死。因此,他临行前将家中的土地全部买掉,换成了寸头金条,以他到京城后用于上下疏通关节,在他与家人告别时,家人都泣不成声了。农历七月二十日到京后,每日清晨进宫为慈禧皇太后切脉,处方格外细心。切脉时,下跪膝行,不敢抬头看慈禧皇太后。十月初五日,竟晕跌倒在地。直至翌年二月十一日,慈禧皇太后病情稍有好转后,他受到了赞赏。称他为“脉理精细”、“能述病源”、“所拟医方甚佳”、“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等。慈禧皇太后赐他金钱与鹿脯等许多金贵的滋补物品。
期间,王公大臣纷纷请马培之诊病,一些太监乘机向他索贿。三月二十六日,经慈禧皇太后同意,才允许马培之离京回到了故里孟河,前后9个月又12天。马培之为慈禧皇太后看好了病,才允许他离京回孟河,慈禧皇太后特命南书房翰林手书一幅书法“务存精要”,并做了一块大红的匾额,由江南省地方官员直接送达到马培之家中,后来,这块大红的匾额就挂在马培之家里(门诊)大厅悬梁之上。不久,马培之撰写的《纪恩录》详细记载了他在京城看病所发生的一些事。在外科上,马培之强调外症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要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汤、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之外,还用刀针相结合,内外并举,具有辨证施治的整体思想。马培之赴京为慈禧皇太后治疗顽疾效果显著,慈禧皇太后亲自御赐“福”匾额一块。马培之所著《卜科传薪集》,是我国近百年来甚受欢迎的外科临证专书。
马伯藩:(1864—1930),别名蒋驰誉,号百凡老人,孟河古城西门人。是马氏世家清末御医马培之的侄子,其父马日初为马培之的堂兄弟,得到了马培之的嫡系真传。他特别对“胃气门”、“喉疾门”、“眼疾门”等门类的病症是有着独到的研究与高超的治疗手法。当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与湖南等9省市的病人,千里迢迢赶来孟河,专门请马伯藩就医治病。在清末民国初期的那一段时间内,马伯藩与巢渭芳等名老中医,一同支撑起不同时期,孟河中医药(学)术在孟河繁盛的局面。
马泽人:(1894—1969),字肇庆,孟河古城西门人,出身马派中医世家,为清末御医马培之曾孙和孟河名中医马伯藩的侄子,江苏省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精通中医经典著作和多家中医学说。曾师从伯父孟河名医马伯藩学中医,学成后自己开了诊所。新中国后,马泽人将祖先(马培之)传授下来的中医药著作、处方、秘方等书籍,几百套本全部捐赠给了国家。后来,马泽人曾历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他擅长治疗温热时病,对肝、胆、脾胃等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马泽人中医药(学)术临床的思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治疗温病,须护阴通里。2、内伤杂病,重在于脾肾。3、温病下药,必辨证精细。4、辨证诊治,辨证重整体。他是孟河医派中唯一一个受到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的孟河名中医大家。
马寿南:(1924—),马泽人的儿子,马培之的弦孙,幼承庭训,18岁时即随父学医,后行医几十年。曾任江阴县城区中医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7年曾在南京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中医药(学)进修学习经典中医著作。后任江苏省公安医院副院长,具有较强与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擅长中医内科,对温热日寸病的诊疗尤为在行,对内伤杂病的治疗也有很高的造诣,对消化系统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授权同意抄袭,侵犯作者著作权,作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