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进京
(2024-07-25 11:21:16)
标签:
1.常州孟河孟河医派齐梁故里情感文化 |
清朝光绪6年6月初7日皇上圣谕:慈禧皇太后生病圣躬欠安,已经数月有余了。经太医院御医处方调理,病情尚未安好。外省讲求岐黄脉理精细者,确一时找不到这种人。命该府尹督抚等,派人在全国范围内详细寻访,如真有其人,其医理可靠者,无论是士民还是官绅,立即派人送来京城,由内务府大臣率同太医院院官详加察看之后,再奏明朝廷后请下了圣旨,然后,由各省出资派人送京,即乘坐轮船速来京城。一定要快要迅速,钦此。
江苏巡抚大臣吴元炳遵旨:慈禧皇太后老佛爷圣躬欠安,已延医数月,到现在因病未见好。然非真知灼见,访不到医理可靠之人,臣等人亦不敢保送。巡抚大臣吴元炳(?—1886),字子健,河南固始县城关人。邮电大臣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推荐得知武进县孟河镇地方文职员马培之医道精术,遐迩知名,各地方百姓找马培之就诊的人,往往目不暇接。临症既属繁多,脉理自益纯熟。地方官员和社会名流前往马培之试其医治,都是应手治愈,可见马培之看病的确有着显著的成效。随即具函札,命该武进县雇备船只,亲临降诣马培之寓所,面为延请。兹据藩司详以该职员马培之深明大义,接阅巡抚大臣吴元炳的函,慨允。马培之立即简单打点行装,当场就说道:草茅之士,罔知仪节,且逾六旬,手战腿强,运动未能自如,拜跪慈禧皇太后恐难合度。其子直隶候补同知马继昌(翊廷是马培之大儿子),亦素知医,拟携其子带入京城,应预行陈明等情。
1880年8月11日﹙农历7月初六﹚,马培之带着小儿继辉[紫辉]和陈、钱二仆人午后出发,先坐轿子至石桥下舟到常州,向钱伯声太守和申宜轩明府辞行;初八傍晚乘船到苏州,曾任过湖南巡抚的吴大征中丞设宴之行,伴送太监忠心一同前往;再从苏州乘船于13早晨到上海;于15日黎明登丰顺轮入海北上,17日中午到天津;18日到京城后由忠太监陪同进城,谒见了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李鸿章很客气,谢过马培之治好他四弟妇的病,马培之因为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看病心急,没有多谈,当时,就乘车80多里路晚宿蔡村;20日下午抵达北京崇文门;21日同大儿子马继昌(翊廷),翊廷一起先后拜访了皇室大臣及亲戚好友,如广绍彭、翁叔平等两尚书,常州同乡盛宣怀以及吴江沈相国等人。24日忠太监通知马培之住在内城贤良寺,25日在外朝房会见了几位皇公与大臣,与一些侍郎、内务大臣及几名御医薛福辰((1832—1889)、汪守正(曲阳知县)等重要人物。还再次拜访了同治、光绪两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清咸丰六年状元,同治、光绪帝师。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恭)。以及太医院院判李卓轩,又从李处了解到不少慈禧太后老佛爷的病况。26早晨马培之才正式进宫为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看病。
慈禧皇太后老佛爷不但是位垂帘听政和幕后执政的“女皇帝”,而且是一位权倾一时较为骄横、娇贵的老佛爷皇太后,在封社会中,又有着所谓的金龙玉体之分,皇太后更是不是任何人可以接近得。按照中医药治病的诊疗诊断的方法,对病人看病时不外乎望、闻(问)脉、切。皇太后慈禧老佛爷一直都是靠垂帘听政执政的,怎样才能看到和捉摸到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的神色及肌肤呢?﹙在民间戏曲舞台上,有时会看到“牵线搭脉”的场景,说的是旧时名门闺秀或皇侯内眷等这些贵妇人一旦生了病,碍于男女授受不亲封建礼教的束缚,医生看病只好用一根细线缠在女方的脉搏部位,由医生按住另一端,辨别息数、观察脉象﹚。另外,在京城皇宫殿里面早已充满了各种花草的幽香,也就无法闻到病人的呼吸之气。况且慈禧皇太后老佛爷又是金口难开,马培之看病时不能面对面的正视一下,只是隔着帘子正襟危坐,也不敢多问一声,怕得罪了慈禧皇太后老佛爷龙颜不悦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这望、闻(问)脉、切看病的一套方法根本就无法谈起。而当时的马培之是得到了圣旨才进京与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看病的这一诏书以后,心里就一直不踏实,老有诚惶诚恐之感。在那封社会里,因为,到京城万一治不好皇太后慈禧老佛爷的病,她不高兴时龙颜不悦,说不定就带来杀头和要办死罪以及满门抄斩的结果。
因此,马培之进京前他就想办法赶紧变卖了家中的田产,并全部兑换成白银和打成瓜子金的黄金以尽其所用,作为进京城后为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看病时的活动费用。当他贿赂和买通了朝廷一些太监,才知道慈禧皇太后老佛爷龙体欠佳得病的真实情况,马培之第一次与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看病时,必须是膝行长跪,隔帘相望和隔绢切脉,那时,他还有的胆怯心颤,心怕稍有闪失就要大难临头了。﹙传说慈禧皇太后老佛爷是产后血崩兼潮热,御医们都不敢明说,因为,传到慈禧皇太后老佛爷那里是要杀头的﹚,马培之摸清了这一真实情况之后,心里就有底气了,也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又传说马培之用的是袪瘀的新药方,为体现其药用的价值,他就打碎一只翡翠白玉杯以做药引,以增加药用的价值。
据当时的太医院院判李卓轩说,慈禧老佛爷的主要病症时,月经不调,有时还便血,虚热时发,背心忽寒忽热,夜不安寂,有时头眩晕胸口的胁隐隐作痛,腰酸肢倦,谷食不甘,吭嗓作干,喉间有五味之气,口中甜酸之味最为明显。加上慈禧皇太后老佛爷长久以来贪图口腹,造成大便经常稀薄,给辨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太医院院判李卓轩还说,原来御医们已替她开了些补益的方剂,宫中有的是最好的人参,慈禧老佛爷服药之后,水土不化,食滞中焦,胸膈胀满,胃肠不舒服,精神倦怠,病症日重。根据慈禧老佛爷的年龄和主要疾病症状分析,很有可能是妇女更年期有关的这个重要因素了。马培之在摸清了这一真实病情之后,心里就有底气了,也就可以对症下药了。马培之仅用了一味莱菔子主药和其它一些辅助性中草药,只要能破气化积,胃里稍有一些松动,再对症下药,这时,所有病症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行上马培之采用了三个阶段的方法为慈禧皇太后治病;第一阶段是采用以甘温养心脾之不足;第二阶段是采用以甘平清肺胃之虚热;第三阶段是采用以温涩固脾肾之滑脱﹚。
慈禧皇太后老佛爷一开始对马培之的用药,非常之不放心,马培之所开的处方,老佛爷她都要亲自过目和审问,特别是对医案处方中的引典经据,所用药物都要由太医院查明出处,才准使用,因此,看病几天之后,太医院院判李卓轩私下对马培之说,为了少找麻烦,要马培之开处方用药时尽量少引典经据。老佛爷慈禧皇太后老佛爷服了马培之的中药之后,巳知饥饿,先以稀粥加健脾之药调理,逐渐恢复正常。
在农历八月十二的一次复诊时,慈禧皇太后老佛爷高兴之余,叫宫女将长寿宫内的苹果树上采摘苹果80只赏赐马培之。中秋节前几天复诊时既赏月饼又赏鲜果4盒,白梨、苹果、葡萄和白桃等果品,后复诊时还赏赐马培之南枣一包和鹿脯与酪饼等。有一次马培之复诊时老佛爷慈禧皇太后老佛爷非常高兴,就称马培之是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之最。纵观老佛爷慈禧皇太后这场大病的治疗,虽然,有众多名医和御医参加治疗,但始终以马培之的中药处方为主。加上当时老佛爷慈禧皇太后独揽朝政,政治上外患内忧,生活上又骄奢淫欲,嘴馋的不得了,又年老心烦,等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她的病情多变和复杂性,马培之在摸清了真实病情之后,反复切症对症下药,才治好了慈禧皇太后的病,也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等老佛爷慈禧皇太后病好了彻底康复后就赏赐马培之一个三品衔顶戴,并亲笔御书送了一个“福”字给他,慈安和慈禧两皇太后先后各赏赐马培之白银四百两,赏赐金钱5圆,每圆重2两,后老佛爷慈禧皇太后又赏赐白银400两和600两,合计1800两白银和黄金2斤,另外,又赏赐绸缎一袭,汉白玉拱璧一方,景尚书赠50金给马培之享用。后来,老佛爷慈禧太后还赠赐金字“务存精要”匾额一块,转江南省布政司派员专送孟河马培之家,悬挂于马宅大厅堂。
还有江苏省巡抚以先生曾赠送扁额一副给马培之,这一副扁额现收藏马培之第四房的子孙马继传(马培之共有5个儿子继昌[翊廷]、继承、继祖、继传、继辉[紫辉])的曾孙马五常(与马书常是兄弟关系)的孙子马南明(与马东明是兄弟关系)孟河南街的家里。
在当时的封社会中,一个小小的乡镇普通小中医能够为当朝最高统治者看病,并治好了老佛爷慈禧皇太后的毛病,当然是轰动整个京城和朝野了,更是名传九州了。马培之自1880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六﹚至1881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十八日奉命到家,实际为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看病共9个月12天。马培之一路归来,自有沿途官员都不敢怠慢,赶来笑脸迎送,马培之真是一路风光极了,从此,马培之名声就更是大噪了。
具体详看马培之名著进京记《记恩录》。为慈禧皇太后治疗疾病时马培之所撰写的《记恩录》存放在原孟河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