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孟河费氏医派
(2024-07-18 08:39:16)
标签:
1.常州孟河教育齐梁故里文化孟河医派 |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常州武进孟河镇人。他生长在孟河费氏的中医世家,家学渊源,是孟河费氏第七代世医。费伯雄先儒后医,悬壶济世,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疾病而驰誉大江南北了。在道光年间(1821—1851)曾先后两次应召进入宫廷,曾为皇太后和道光皇帝前后治好了肺痈与失音证。为此,获赐道光皇帝的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1851—1861)时,费伯雄更是医名大振,大江南北的求医者远近慕名而来,费伯雄家的大门孟河的河道中常常船舟相接,排着队伍轮流请费伯雄治疗。由此,孟河的水乡古镇,中医药学术事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成为了一个繁盛的地区。孟河费氏医派的费伯雄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清代中医药(学)术界的重望。
费伯雄不但是孟河四大名医药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还是近代文学家。费伯雄从小爱好天文、六壬、技击、诗画、琴书等艺术,冠于郡邑。幼时少秉异志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7岁时能作书对联,以“帘卷玉钩钩”,巧对“门关金锁锁”,惊其师傅和众友人。费伯雄33岁时被选拔为贡生,后他以救人救世为己任,禀承家学,先儒后医。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秀才,无意做官,专行家学中医,悬壶济世。
当年,费伯雄被著名文学家俞樾(1821—1907),(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赞誉为“诗原本性情,文得欧阳之神”之称。尤其以一篇《黄山游记》的散文,深得俞曲园快诵。俞曲园(1821—1907),(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博通经学、易学、文学,平生著作颇丰,有经学大师之誉)。以文名居当朝常州府的文坛四大金刚之首(以名文推荐给左宗棠【1812—1885】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文正【生于嘉庆十六年至咸丰八年六月初四】、曾国荃 (1824—1890)是曾国藩的弟弟),在文学上与曾国藩交行甚密。
清代至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队,曾二破江南清军的大营后,费伯雄暂时避居扬州后,当地请费伯雄看病的达官贵人一时络绎不绝。据清史料记载,费伯雄先后治愈清道光帝的失音症与皇太后的肺痈病。道光帝先赐匾曰:“是活国手”。后道光帝患了失音症,费伯雄再度进宫为道光帝治疗失音症,药到病愈后。又获得了道光帝赐与的联福曰:“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清史稿》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所以,费伯雄不但是孟河四大医派第一位江南名医,更是孟河医派的第一位御医。
在道光十二年(1832)与印墅吴南耀同受知于江苏巡抚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人。是清朝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费伯雄曾为林则徐的母亲治好了病。咸丰八年(1858)清军江南大营主帅向荣咯血于丹阳,其帮办江南提督张国梁(又名嘉祥)来孟请其去丹阳医治,向荣治愈后赠大红匾额,赞誉是“费氏神方”。(这些情节后曾编入旧京戏“三本铁公鸡”中的一曲戏段,1986年出版的孟城乡志中都有记载)。费伯雄也为清代左宗棠医治过疾病,凡经费伯雄切脉后,他就能“晰脉知微,察如丝缕”,掌握了病情,后续很快就把你的病治愈了。
费伯雄医德医风高尚,当时,民间医风不良。他曾大声疾呼:“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良心现则畏心生。”费伯雄还说:“医虽小道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费伯雄平时临症治病时,他从不敢掉以轻心,常以局外之身引进之局内之痛痒相关。费伯雄行医名声传遍大江南北后,一生治疗病人达万人以上。他所著的医书,记录尤于杂病最详细,略于伤寒,最初著有《医醇》(24卷),后来都毁于了太平天国的战乱之中。不久,他又重新编写辑成了一生中,他最重要的一本医书《医醇剩义》(4卷),这本医书高度地总结了费伯雄一生治疗凝难杂症疾病时,所取得最宝贵的学术经验。
孟河费氏医派的家传与始祖有费尚有、费天佑、费宗岳、费德文、费德武、费德贤、费德圣、费国风、费国度、费国柞、费文义、费文诚、费文礼、费文纪、费士源、费士廷、费伯雄等17名之多。费伯雄的嫡系传承人,有费兰泉是费士源的孙子,还有费伯雄儿子费畹滋与3个孙子(绳甫、哲甫、惠甫)、费子镛、费子敬、费子权、费雨程、徐相任(费伯雄女)、费保隆、费守谦、费子彬、费振平、费益人、费枝武、费赞臣、费季翔等18人之多。费伯雄传承的直接门人与再传人,有谭良、丁松渓、姜崧生、余听鸿、屠厚之、陈虬、黄理堂、胡鑫、印秉忠、印会河、徐福民、丁林魁、王洪图、侯振民、刘保和、韩仲成、徐远等孟河费氏医派六支系列达五六十人之多。
费伯雄的去世也显得非常的神秘。民间相传,在费伯雄八十岁寿庆的一天,亲朋好友坐满了堂屋,费伯雄连喝数十杯酒后,举杯对亲友说:“盛会难逢,秋风易逝,行将与诸君长别!”在当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日的那天,费伯雄沐浴后,就平静地去世了。清道光帝二十六年,费伯雄为修建家乡的万绥东岳庙,捐献出的银两曾排名第六位。1834年,费伯雄与马省三等共同出资管理与重建“孟河接婴堂”,晚年曾出任通江市总乡董,为孟河医派的开创与发展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随意抄袭侵犯著作权与知识产权,如要转发请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