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地面标准的悲哀
几年争吵、几年期盼,已经疲惫不堪的业界衮衮诸公又被忽悠了一把,原先捶胸跺脚担保6月出台的数字电视地面标准还是不肯露面,于是报章上又在说“最早7月颁布”,好像口气也有些软了,毕竟已经有很多次无法兑现了。
数字地面标准颇多周折,先是上海交大的单载波方案由于受到发改委的关照,一路春风得意、过关斩将,谁料眼看着接近成功之时,清华又抬出了一个多载波的方案,借着大清的人脉,也闹得风生水起,还有不甘寂寞的广电广播科研院,也跳出来掺合一把,一时间说是百花齐放也好,说是群魔乱舞也行,各家的利益之争、名分之争等等都变得分外敏感,无人退让,这使得标准问题的前景就变得扑朔迷离。
要说行政管理部门不作为好像也是过了一些,就这个标准而言,管理部门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既然嘴上比拼打不出来天下第一,就让工程院来仲裁。结果以邬院长为首的院士们没有选定任何一家,反而将三个方案作了“融合”:一个标准中同时存在单载波和多载波两个体系,用开关转换,这样交大、清华的利益都不少了。就连广科院的方案也没有拉下,采用其编码方案,这种四不像的东西就出台了。牛人啊,不愧是工程院,不服都不行。这就如同CDMA和GSM在“世界风”中的“融合”一样,其实各是各的东西,不过是装在一个盒子里罢了,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用户得要为双制式买单。
就已有的数字电视地面标准而言,美国是单载波,欧洲和日本是多载波,不信人家就没有为单载波和多载波打过架,但是打完了还是有一个最终的决断。现在我国的数字电视地面标准也在打,各种力量的均衡之后,技术问题在政治层面上终于有了一个技术解决,这就是做出的这样一个所谓“融合”的大杂烩(这也就是dog原来为何强调要搞清“融合”与“混合”),里面装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系统(单载波和多载波),就算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你也要为其付费,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任何多余的复杂度都会提高芯片成本,而这个成本一定会转嫁到用户头上。其次,这种逻辑上的混乱已经不是一个标准能够容纳的了,如果能够这样“融合”还制定什么国家标准,索性让所有的标准都“融合”在一起不是就成了吗?还要科学院、工程院干什么?
更为要命的是,这种混合标准出台只能说明科技体系的低能,如果技术问题都不能用技术解决,连院士也要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如果说这个结果是各家标准制定者的欢喜、利益持有者的盛宴,那只能说这是科学院和工程院的悲哀。
据说在高层的干预之下,此事已经不容再议,也许以后的机顶盒就会被强制变成“多制式”机顶盒,可以同时接收单、多载波的信号,这个结果满足了各个标准制定方的意愿,但是谁来满足老百姓的意愿呢?在生物世界中,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在商业社会中,利益分配和游戏规则是由强者制定的,弱者只有旁观和被牺牲的份,这就是弱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