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澳洲牧场;图片来源:百度)
下午茶时,与澳洲友人闲聊,谈及牛仔文化以及澳洲这些年来的社会变化。
我刚到澳洲的那会,澳洲正经历着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风潮。记得一次开车到墨尔本周边的小镇游玩,驶入镇上的加油站补充燃料,悠闲之余便与老板随意攀谈起来。这个连带便利商店的加油站是他的祖父搭建起来的生意,父亲与他都很安分的相继承接了这个位于乡村的小基业,但是他的三个孩子却都有着另外的打算。儿子目标明确,计划到墨尔本大学攻读工程学,在城里就职;两个女儿,一个想做记者;一个准备当服装设计师。尽管职业选择不同,但三个人都决定断然不留在这个安静得让人发慌的小镇上度过一生。老板感叹:这个在几十年前繁茂辉煌的小镇,人是越来越少了,生意也就越来越难做了,商业和税收不好,小镇的经济估计也很难支撑啊?!
这股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风潮始于70年代,年轻人们都不愿承继祖辈甘于寂寥的平静生活,哪怕是这个有着“骄傲辉煌农牧业”历史的国家,也留不住年轻人向往繁华都市的心。
于是,“头顶阔边毡帽,脚蹬高跟马靴,持缰策鞭,胯下骏马昂首嘶鸣迎风扬蹄,顷刻间追风而去,消失在荒漠之中”飒爽英姿的牛仔形象便也成为年轻人们看电视时偶尔心动的印象而以,当然印象中的牛仔也自然而然与男性专属职业挂钩。
朋友温迪讲起她妹妹丽贝卡当“牛仔”的故事,倒是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一来她放弃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回乡村;二来是居然女生当牛仔。我们饶有兴致的听着。
粗旷,独立,野性而不乏浪漫的气质,配上一段传奇的故事,这就是丽贝卡心目中帅气的西部牛仔。
自从看了电视热播剧里一群澳洲女人在偏远内陆地区开创牧场的故事,这种“与孤独为伴,和风尘而行”,放荡不羁,冒险创新的牛仔生活更是强烈的撞击着她的内心:比起城市里平静,安逸,闲适的生活,些许冒险,些许挑战,甚至吃点苦头,这样能锻炼自己坚强和耐力的牛仔生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已经五点三刻,快下班了。神思回游,在办公间痴痴盯着液晶屏幕上牧场牛仔的网页广告,丽贝卡落回到了现实中——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已经让她很厌倦了,多渴望自己在那儿工作:天空辽阔,驰骋荒原,逐水草而放养牛羊。但牧场老板很少找女人当牛仔,身材瘦小的她就更不可能了。
“唔,还是想当牛仔啊,你可要想清楚,牛仔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剪羊毛,喂奶牛,放养牛羊,打扫圈棚,这可都不是轻松的活!别老梦想你西部牛仔,那是电影!”她的想法马上受到曾在牧场工作的男友阻拦。
争辩一番后,男友提供了一个有利信息:“现在倒也不是不行,你要真想去,我帮你问问牧场的老板杰森,拉里的老婆前几天就去那儿了。”
虽然希望有点渺茫,丽贝卡还是按男友说的地址,投了一份应聘简历。几天之后,意外的收到了牧场回信,忐忑不安的打开一看,兴奋和快乐的感觉立刻包围了她:这是一封试用通知书!
给上司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告别了紧张复杂又狭小的办公间,拖着行李,丽贝卡就到了偏远的牧场,和电视剧里看到的一样:一望无际的草地,蓝天,白云,马匹,花奶牛,温顺的羊群,明媚的阳光!
休息了一天,四处看看,熟悉了牧场大部分的地方,丽贝卡的牧场生活正式开始了:照顾一部分奶牛的“饮食起居”。虽然工作有些累,而且时不时的还要为淘气的小奶牛加加班,但和这儿的牛羊慢慢培养起来的特殊默契,丽贝卡觉得牧场更接近自己向往的家园。
很快,尽心尽力的表现赢得了牧场老板杰森的肯定,虽然单调的工内容并没有原先想象中的那么富有激情,但这儿的蓝天,白云却让丽贝卡烦躁的心情获得释放和宁静。
故事的结局——丽贝卡成了一名真正的牧场“女牛仔”!
探究澳洲女性职业头条中为何有“牛仔”一职,有着社会大背景下的特殊成因:一方面对西部牛仔的痴迷,对牛仔文化中独立,叛逆,粗狂,冒险,坚强等特点的欣赏之外,当然少不了媒介对这种文化肯定的宣传;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矿产需求量剧增,澳洲矿业热潮到来,因而诸如牧场等行业,确实有很多青年都从牛仔转战为矿工,牧场主开始考虑用“女牛仔”。
而在女性本身看来,她们选择回归乡村也有着诸多的考量:1、规律性vs.自由性:
厌倦了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办公室生活;2、支配权
vs.自主权:上级指指点点、干这干那得诸多不自由;3、包装美vs.自然美:
晨间如粉刷墙壁般一层层往脸上涂抹着厚厚的化妆品粉饰美丽。回归自然生活在考量过后,便以绝对优势打败了城市中的忙碌生存状态。
没有银幕上西部牛仔那般放荡不羁,侠骨柔肠,但牛仔坚强,独立,耐力等品质仍存在于现代牧场,尽管是漫天风沙,蚊蝇骚扰,工作辛劳,但仍然有大批女性应征牧场牛仔的工作,照顾牲畜,操作机械,女牛仔不输给那些男牛仔们!
时代在改变,社会环境在改变,如果你是一个都市女孩,你会选择做一个女牛仔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