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墨尔本联邦广场)
人在上海,长久以来形成的每周周末阅读公司出版的《澳洲侨报》的习惯,也因为墨尔本到上海相隔两地间的邮寄而有些延误。手中捧着刚刚拿到《澳洲侨报》上周的报刊,仔细地翻阅每一版内容。览然跃入视线的就是,“澳洲新闻”版,一则英文标题《Translating
Lives》命名的新闻。公司的报纸是华文报,以英文为标题的新闻编辑几乎不大采用,诧异之余,也想一看究竟。新闻是关于一位在澳洲首都堪培拉闯荡了十年的女留学生Veronica的故事。
Veronica是1997年从上海来到澳洲的,到达澳洲的第二天就是她23岁的生日。终于可以结束她与澳籍未婚夫Tim多年来分隔两地的日子,她拿着语言研究的奖学金在澳洲的一所大学内研究中文。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她,有着深厚的中文基础,对语言掌控先天的禀赋,她相信自己应该能游刃有余地应付全英文环境的澳洲。但异国他乡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象中的轻易,特别是文化上的差异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同为华人,同在澳洲,与她在移民文化上差异的理解自是有着相似之处,有一种共鸣。
翻开随报寄来的英文著作《翻译人生——两种语言文化交织的生活》。书是由十二篇文章编纂而成,作者分别是十二位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移民到异国他乡,从事翻译工作的语言专家,各自述说着他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异同。这是澳洲第一本专门描述各国新移民对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的理解.Veronica的名字出现在目录中的第五篇。
她将自己的亲身体验用地道的英文写成了一篇有深度的语言研究论文。
Veronica
离开中国时,父母泪眼婆娑地送到机场,女儿马上要到相隔万里的另一个国度生活,父母心中有千万不舍,重复着一句句关心的话语,挥动着手与女儿告别。父母爱她,但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含蓄,父母自始至终也从未说过一句“女儿,我爱你”之类的“肉麻”话,也没有亲密的拥抱。到了澳洲后,老公的父母每次与他们分别,拥抱与“我爱你”却都是必须的礼仪与表达彼此心中关爱的方式。很长一段时间里,Veronica都会不习惯。
在澳洲,关于什么是有礼貌和有教养的涵义与中国文化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澳洲人认为说不或是事先的拒绝都是诚实和有礼貌的做法,然而中国人的观点却是不同的,即使是不情愿的,很多时候中国人还是无法拒绝别人的某些要求,而这些有时候只不过是因为要面子而已。
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加强是通过双方的利益关系、人情和意气来做到的。当一个人帮了另外一个人忙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是需要随时还人情债的。Veronica说她通过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适应面对面跟别人的请求时说不,但即使是现在这依旧很困难。
当她说不的时候,我心里会长时间的感到难过,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伤害到了别人。她的澳洲丈夫Tim经常开导她说:“你应该学会说不,你也应该可以说不当你觉的无能为力的时候。此外,你也要学会说我想要做什么,而不是常常说随便。”
十年的澳洲生活,如今她是澳洲国立大学的语言学讲师,中文研究的博士在读生。尽管事业有成,对中英文的把握也是精通熟练,但Veronica依然感觉到文化差异与语言表达带来的冲击。
事实上,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国家,新的环境的时候,你必须学会适应这里组成社会价值观的一切规则,标准和行为。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传统孔夫子的礼、义、廉、耻文化熏陶下的我们,在新的国度中生存内心世界自然会极为复杂与矛盾。一方面,我们非土生土长,无法真正地理解西方人的信仰以及文化习俗;而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去融入其中,希望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因此,我们将东西方文化掺杂在一起,时而举止如西方人,时而却不自然地流露出中国人传统的思想和行为,骨子里的中国情结早已根深蒂固。华裔,澳籍,双重身份下思想的冲突和碰撞,日益增多的华人移民澳洲,在异国遭受着文化的迷失。常听许多留学生抱怨:澳洲太安静;澳洲工作太难找;澳洲人平时都在干什么啊?;没有澳洲朋友等等。殊不知,他们陷入了一种文化迷失,十多年的中国文化教育,年轻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他们,要走向澳洲的主流社会,需要找寻到很好的文化定位,文化融合,才能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镀“金”的海“归”,而不是海“待”。
文化的迷失与合理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澳洲发展遭遇的一个瓶颈。语言学家研究两种语言本质的不同,这对于华裔移民在澳洲的发展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素以多元文化融合闻名的澳洲,英裔、法裔、意大利裔、印度裔、华裔等各种文化在互相妥协、互相体谅中并存,但各国文化之间依然会存在着一种隔阂,误解和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悠久古老、积淀厚重的中国文化,直面西方文化的冲击之时,我们以独特的方式来寻求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和解,从中国文化与澳洲文化的冲突中走向契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