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上海证券交易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5月7日,五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高达30度的气温,不知不觉中,初夏的足迹已经步入上海。
与一位商界的朋友约好下午会面。走出大厅,踏上一辆出租车,直奔目的地。司机是位约摸四十岁的男士,很健谈。一上车,便与我聊开了。
“假期终于快完了。”话语中竟抑制不住的开心与兴奋。
我纳闷地看着他,按常理,人们大都盼望着长假,购物、休闲、娱乐、旅游、聚会等等活动,早就将7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也因着出游者人数的增多,计程车生意异常火爆。“你不希望放长假吗?”
“现在谁还希望放假啊!放假就意味着亏本啊!你想想,每天股市上涨的点数是多少,交易所休息一天,我们就得损失几万啊!哎,这么好的牛市,居然放假7天。”停顿片刻,司机斜过眼角打量我一眼:“你的翻番了吗?”
……
挺有意思的出租车司机,挺有意思的话题——侃股经。一周的假日,让平日里已经习惯盯着大盘走势的股民大有心理落差,不知如何打发这“多余”的时间。
如今这全民炒股时代,街头巷尾流传最热门的词汇——“股票”当之无愧。小到十几岁学生,大到7旬老翁,家居妇孺、市井小贩,张口便是“大盘、蓝筹股、斩仓、套现”等专业词汇。股市炙手可热的程度,可谓不亚于早已历经风场撕杀的美国股市。于是,报纸上、网络上,各方评论、各方猜测此起彼伏:“九千万股民搭乘‘泰坦尼克’号”;“中国股市离股灾有多远”等等命题。自然这类“理性”反思招来千万关注的同时,更多的是千万骂声。
中国股市5月间到底持续“牛市”还是濒临崩盘的“熊市”?或许这是许多经济学家都难以拍胸脯保证,给予一个准确答复的问题。武断股市将“崩盘”的悲观论者也好,还是宣扬股市将“继续走高”的乐观论者也好,一定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牛市,也没有永远的熊市。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个投资者来说,研究世界股市长曾经走过的岁月自是有一定借鉴作用。
上世纪的20年代,一战结束后,人们开始享受来之不易的短暂和平。世界各国都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股票市场也找到了一个滋润生长的温床。这一点在经济领域世界领先的美国尤为突出。1921年-1929年八年间,美国资本市场发行的证券从1822种增加了4595种,达到了6417种。股市推出一美元购买十美元股票的“定金交易”政策,马上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入市。人们狂热地讨论着股票走势,互相传扬着“可靠的内幕消息”。华尔街似乎在一夜间闻名,工人、报童、商人全部涌入,开始了全新的理财方式。1929年,股票价格的高涨引起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不安,紧缩利率抑制股价暴涨。但人们并没有警醒察觉,股票经纪和金融家依然鼓动着大家投资,大家似乎都被股市的暴利冲昏了头脑。9月,股市出现严重的下搓后,投资者信心动摇。10月,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近1300万股。金融家与券商们迅速“托市”,希望力挽狂澜。股市出现了几天短暂的反弹,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从最高点386点到298点,跌幅达22%。11月,跌幅指数继续到48%。
这场股灾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美国参议院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除了有人为的操纵和联合内幕交易之外,引起股市崩溃另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以及过量资金的注入,股价烘托到一个与经济实体价值完全不相符的状态,造成大的股市泡沫。股灾所带来的痛楚延续到1954年。这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事件。著名的词汇“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二”都源于此。只是也有另一句股市名言:如果连擦鞋匠都在炒股,我就不能待在这了(——约瑟夫·肯尼迪)。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股市过热,投资者一定要小心谨慎。
1987年美国股市经历了全球性股灾,当时美国参与股市买卖的股民已占全国人口的1/4。受害的股票持有者达4700万户,不少股票投资者倾家荡产,人称“血染华尔街”。 九十年代以电子和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给美国股市奠定了新鲜的经济基础,成就了大牛市的状态。纳斯达克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
事物发展必定的规律——物极必反,盛久必衰,又彰显了它的威力。2000年到2002年短短三年间,美国股市经历了三次崩盘。2000年的IT业投资金额下降和石油价格上扬;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2002年的大公司(安然等)丑闻。尽管成因各有不同,但归根究底,经济实体基础与股票投资金额的不符,远离了股票的投资价值,使得整个股市的经济依托存在泡沫,是其中的一个不可逃避的因素。
股市作为一个投资市场,对实体经济会有一定量的超前夸大,这是十分正常的。因此,它成为许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工具。但是过度狂热的投机,盲目追求暴利,必定会成为股灾的一个诱因。如果老爷爷、老奶奶都将买菜的钱用来炒股,股市的风险也就悄悄临近了。希望股民朋友一定要小心谨慎的投资,顺顺利利地赚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