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为文学而努力的理由》新书短篇小说集序言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它山之石 |
纳兰的第五本小书,短篇小说集《蓝风信子的春天》通过了出版社选题终审。虽然只算是一件小事,但只要踏实努力过,就算琐屑,也值得收藏。
当出版社通知为这本小书写个序的时候,我还是一如以往四本小书一样自己动笔了。用夜里的一点时间写了这篇小文《为文学而努力的理由》,权且作为序吧。
有朋友建议,请个名家来写个序吧,我微笑着谢过朋友,却并没有这样做。从前也都是自己写的小序。请名家写并非不可,也没什么困难,但却从来没有去真的麻烦他人。一来因为自己是个不太喜欢给别人增添麻烦的人,能不麻烦他人就尽量不要麻烦。二来认为自己写序会比较自然,比较本真,比较能写出一些自己想要妥贴表达的思想或者东西。
业余坚持一点写作小爱好,并不容易。近一两年,除了写作,在演说这一块也做了一点事情。其中的甘与苦,冷暖自知。希望自己能在业余坚持住这两点小爱好,写作与演说,希望它们如我的两只小小的翅膀,虽然依旧纤弱,依旧稚嫩,没有关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就算缓慢,就算力微,相信也会有慢慢强健的那一天。
再退一步说,就算没有强健的那一天,有这两样小爱好一生作伴,人生至少不会感到落寞与虚无。
为文学而努力的理由
文/纳兰泽芸
近日,有友人发给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读者在读了我的作品集《在生命转角处幸福》后所写的一些感悟。
文章名为《阅读纳兰泽芸,就是一次精神的“越狱”》。
看文章后,颇为感动。
感动于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用自己真诚的笔触,细述与纳兰文字相遇后的心迹。
他说:“悦读改变人生,悦读助我成长,深读纳兰泽芸老师的文字,成就了我精神上的升华,让我变得谦卑,使我懂得在漫漫生命长河中,一个人实在是太渺小。深感读的书越多,自己知道的事情与不知道的事情相比,不知道的事情多得多,好比一位老司机,开了几十年车,不是越开越狂野,而是越开越胆小。
他说:“我已年过花甲,却爱上了读书,这是受纳兰泽芸老师《人生蓬勃天命始》一文的启蒙。我也要百岁梦想花甲始,是纳兰泽芸老师让我这个在个体意义上渺小的人,找到了真正的存在感。”
一直觉得自己业余创作的那点小文字,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一种爱好,或者说一种自娱。甚至生活中,在被人称为“作家”时,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纠正他们说“是作者,文学爱好者。”
在我看来,“作家”这个词,是个非常“神圣”的词汇。
是的,神圣。
记得自己曾经说过,不太喜欢说自己写的那点小东西是“写作”,因为我一直以来有这样的感觉:“写作”二字是神圣的,甚至,是沉重的,是一定要带着社会责任感的。所以,“写作”一词不太经常出现在我的词汇里。我说得比较多的是“写文章”。
我喜欢东坡先生的一句话,他说:“人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绪,我笔皆可畅达之。”能够用手中一支笔,去淋漓地抒发错综的心情,那样至情至性的状态,是我所向往和享受的。
而如今,每当我直接或间接地面对读者对自己文字的反馈时,我忽然感到,笔下的文字,已不再仅仅是自己的自娱。尤其是当自己的文字被出版,被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读者透过一本本漾着墨香的书去阅读的时候,就蓦然之间有了一种名叫“责任”的东西。
说“文以载道”似乎有点大了,但最起码,自己所写出的每篇文章都要或多或少给读者们带去一点裨益。哪怕只有一点点。
记得莫言曾说过: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我们有不断为文学而努力的理由……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用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然,衣服和住房也是必要的。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政党、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
文学里,蕴含着一种洗涤心灵,并且净化心灵,有一种令人向善并向上的力量。
这种力量,某种意义上来说,无可替代。
曾经听一位监狱服刑的犯人自述,他曾经是个无恶不作的惯犯,后来在服刑的时候,他接触到了一些好的文学书籍,他爱上了阅读这些好书。两年时间里,他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向善且向上,他成了脱胎换骨的另一个人。
后来在屡次立功表现之后,获得了减刑。出狱之后的他,像变了一个人,成了一位积极上进的好青年,让父母亲人都大为欣慰。
曾经我也经历了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一天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编辑老师打来的。老师在电话里说,有一位读者来电,说太感谢他们了,他们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救了他的父亲。编辑说,那篇文章就是纳兰你写的《人生蓬勃天命始》。
事情大致经过是这样的,那位读者的父亲自从退休之后,一直不能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觉得自己老了,没有用了,被社会抛弃了。于是整天闷闷不乐,家里人怎么开导都没有用。
家人们很担心,也知道有不少老人退休后得了老年忧郁症或者痴呆症什么的,非常着急,却苦于无计可施。
一天,读者在单位翻看报纸,无意间读到《人生蓬勃天命始》这篇文章,感觉非常振奋,觉得一定会对老父亲有所启发和触动。于是晚上他就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老父亲读。老父读后,果然若有所思,并郑重地叫儿子把文章复印了一份,贴在床头处。
读者说,从那以后,他发现老父亲变了,变得开朗起来,而且重新练起了喜欢的书法,这让他们一家人欣喜不已……
听着编辑老师的讲述,我的心里也澎湃着欣慰的声音。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两年前,那时我写了一篇题为《请分出一节指骨让父辈抚摸》的文章,这篇文章原本是为一家报刊的专栏写的,后来被不少报刊媒体转载了。主要内容是说父母恩深,要及早尽孝,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追悔莫及。
当时也接到编辑老师的邮件,说有不少读者反馈说受到感触,还有一些是在校学生,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受触动,懂得检讨自己从前的不懂事,懂得更加体恤自己的双亲了。
我感叹,原来文字有如此令人向善并向上的力量。
我要继续写下去,一直写下去。虽然力量可能绵薄,但能做到多少,算多少。
从那时开始,我就在心里给自己的文章定了一个小小的标准:不要写无用之文,不要写令读者思想堕落之文,每一篇文章,都要给人们或者社会,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裨益之处。
从几年前重新拾起小笔写点小短文至今,时间不算长,中间还经历了孕育、生育第二个宝宝,其间经历的明媚与忧伤,纠结与畅怀,历历在目。
在俗务的夹缝里挤点空间时间,零零碎碎涂抹点被我自嘲为“小豆腐块”的小短文,说容易,其实也不太容易。职场压力,家事琐碎,蚕食了太多精力与时间。
也曾想写些长点的小说之类,可是不能有连续的大块时间,记得鲁迅曾说过,写小说是不能断的,一断,人物的气就会接不上来。
既然目前条件不允许,那就暂时写点小短篇吧,几千字,万把字的小说。这本书里结集的,就是这样的短篇小说。虽然每篇并不长,但也希望读者能从这些小说里面,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来。
在这个人们已不容易花时间为一本好书停驻的时代,我却固执地认为,文字或者说文学的力量,是永远抹煞不了,并无可替代的。
我们也永远有着为文学而努力的理由。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