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片小片之争[2]

(2008-06-28 06:47:28)
标签:

娱乐

文化

侃电影

大片小片之争[2]

本文原作:夏曦小子

 

为了不引起误会,我需要首先声明,我本人并不是对大片有什么偏见,只要是好片,大与小其实都没有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多拍一些大片当然是好事。问题是,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可以用来拍摄大片的资金?有没有足以支撑这些大片生产的电影工业体制?

      我个人认为,我们与好莱坞商业大片相抗衡的愿望是好的,拍摄一些中国式大片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也是必要的。但就目前中国的投资和市场现状来说,我认为,要想与好莱坞相抗衡条件还不具备。

      首先,中国电影的整体投入无法与好莱坞相比,这是不言而喻、无需论证的,因为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根本不成比例。产出少,投入必然就少,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其次,好莱坞商业电影是建立在全球市场基础上的,作为世界电影的一个“超级大国”,他从题材策划和选择之初,就定位于全球市场。而中国电影,基本上还是以内地市场为主,很少能真正进入欧美、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主流院线。这就使中国的商业大片从选题开始就输给了好莱坞。另外,由于中国对好莱坞电影实行配额制,也就是说每年只允许少量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使得我们自己的大片有可能在内地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如果这种限制取消或放宽,中国商业大片还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就难说了。

      最后,好莱坞电影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中国电影要想在短期内超过它似乎不太可能。

      把对抗好莱坞当成自己的目标,而真正要对抗它又不那么容易,这就令中国电影陷入一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我把中国电影的被动局面归结于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并非仅仅是从中国自身,而是从世界电影的整体格局中得出的结论。试看当今世界影坛,有哪个国家不是被好莱坞电影充斥着、占领着?又有哪个电影大国不在竭尽全力抵御着好莱坞电影这个“洪水猛兽”?美国电影理论家托马斯·艾尔萨埃瑟在“大片”一文(见《世界电影》2006.2)中曾生动地描绘过这种好莱坞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好莱坞所作的就是不断下大赌注超过对手:凭借不断抬高拍片费用和挥金如土,来确保竞争对手的越来越少。……使得世界上大多数的独立制片人怀揣影片而对电影院望洋兴叹。从前欧洲国家供得起电影业。而今,可能只有法国一息尚存,其他国家均束手无策:意大利不行,西班牙不行,英国不行,德国也不行。从前二流影院和艺术剧场愿意放映独立影片。现在即使多厅影院也难得在15个放映厅里留出一个厅给艺术观众,除非碰巧该片刚刚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鹿特丹电影节捧回大奖。”

      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那么怎么办呢?放弃阵地,任由好莱坞电影泛滥成灾,就像台湾那样?当然不行,泱泱中华岂能没有国产电影的容身之地?于是开始抵制——你拍大片我也拍大片。

      但是,抵御好莱坞电影就只有拍摄商业大片这一条路可走吗?我认为,未必。

      正如上面所说,想靠中国式商业大片来抵御好莱坞大片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是,观众已经不屑于或不会看非商业大片了。而且,由于我们每年进口的好莱坞商业大片都是最卖座、最好看的顶级之作,观众的胃口被吊得越来越高,一般规模和制作水平的影片根本就不会被他们看在眼里。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好莱坞大片看得越多,对中国大片的规模和制作水平要求越高,从而逼着投资人和导演拍出更加“大”的影片。这样一来,那些中小投资的影片要想进入市场就愈加困难,即使勉强进了,也不会有好的票房回报。因为观众已经不习惯用影片质量,而只习惯于从影片规模来判断该不该看、值不值当看了。

      居高不下的电影票价和电影院日趋豪华的趋势,更加剧了这一过程。因为,花那么多钱进一次电影院,必须物有所值,而中小投资影片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