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小片之争[3]
本文作者:夏曦小子
那么,在好莱坞大片如洪水猛兽般入侵中国电影市场(包括盗版碟市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相应的对策?是否只有拍摄足以与好莱坞商业大片相抗衡的中国商业大片这一条路可走呢?
我认为,集中财力和人力拍一些中国式商业大片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需的。但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也不能把它当成最主要的任务。从观众的需求来看(包括那些潜在的观众),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看好莱坞商业大片(尽管现在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观众),也需要世界各国多种类型、风格和样式的其他影片。这从盗版碟市场持续火爆,世界各国多种类型、风格和样式的影片(大多未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源源不绝的需求可以看出来(其实,就是中国导演拍摄的非商业大片,也有着广阔的正版或盗版碟市场)。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非商业大片的生产和再生产,使其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至于被商业大片淹没呢?
第一,从发行放映做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非商业大片的发行放映机制。关于这一问题,实际上已经讨论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落实。至于没有落实的原因,与发行放映单位没有积极性有关,也与有关领导部门思路不清楚、决心不够大有关。之所以需要从发行放映这一环节抓起,是因为我国每年生产三、四百部影片(其中大多是中小投资影片),而真正能进入市场的连一百部都不到。不能把无法进入市场的责任都推给创作和制片部门(尽管他们的责任十分重大),发行放映单位和有关领导部门也应为这些影片找到放映终端负起责任来。而且,只有终端和出口问题解决了,生产数量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个仅能表明政绩的虚数,与中国电影的真正繁荣无涉。寻找终端和出口的途径其实有很多,例如,降低电影票的票价、增加放映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电影频道(即打破CCTV6的独家垄断,允许省级电视台开设电影频道),增加数字电影院等(最近还听说有些低成本影片卖给了国内的网站,获取了一定报酬,这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关键在于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不重视,有没有解决的决心。
第二,把好中小投资影片的拍摄和审查关,保证此类影片的质量。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投资影片的艺术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令人堪忧。这一方面是由于影片拍摄权下放以后,有关领导部门仅仅停留于把政治关,失去了对影片艺术质量的控制。同时也与大量没有拍摄资质和经验的小公司介入影片拍摄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单纯追求影片数量的趋势已经导致有关领导部门和相关制作单位放弃了艺术标准,使不少影片的创作和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因此,加大对中小投资(特别是小投资)影片的艺术管理,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质量,是有关领导部门和制作单位的当务之急。
第三,加强人才管理,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导演创造拍摄条件,尽可能不让他们进入“地下”。其实,中国不乏有才华的电影创作者,宁浩、应亮等一大批新生代导演的出现就是最有力地证明。但是,怎样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和继续拍片创造条件,显然还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问题。宁浩能够拍出《疯狂的石头》固然与他个人的才华分不开,但若没有香港人搞的“亚洲新星导计划”,他能不能如此顺利地脱颖而出就难说了。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则是他自己花三万块钱在所有创作人员都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果他能有更好的条件(哪怕是三十万),影片一定能拍得比现在更好。可惜,我们目前还缺乏一个有效的人才选拔和奖励机制,亟待有人来做而且从头做起。
第四,当上述条件都具备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创作人员自己如何改变观念、适应观众和市场需要的问题了。当机会来到你面前时,你是否能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拍出像《重庆森林》、《甜蜜蜜》、《胭脂扣》这样的影片?你是否有足够的观众意识,而不仅仅是表现自我?你是否知道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是什么,并且能够走在他们前面、引领时代潮流?你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艺术才华和表现技巧?凡此种种,都需要认真考虑、长期积累、积极应对。而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问题还相当多。不少创作人员有运作资金的能力,却没有把影片拍好的能力。另一些人则正好相反,有把影片拍好的能力,却缺少拉资金的能力。如何使前者提高艺术把握和表现能力,使后者有拍片机会,需要创作者本人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