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头两年[8]
在农村遇上1965年元旦。我一天之内竟收到了56封信。
这让生产队的社员和工作队的同仁们都大吃一惊。哪儿来的这么多信?一看信皮上写的全是“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二班。”我跟我们的工作组组长说:今儿我得请假,看信。其实,看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主要是一封一封的写回信费事。
这个班全体学生的来信是向我报喜。大学毕业前,我曾经在他们班实习。那时他们还是高二·二班。在东北师大附中,这个班的生源十分的特殊,全部来自吉林省的各地,都是贫下中农的子弟,因为家都在外地,所以全班的同学住校。我在这个班实习了三个月,讲了一篇课文《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上了一堂作文课,开了一个主题班会。我跟他们的关系搞得很好,放学后总到他们的宿舍去瞎聊天,了解他们的脾性和爱好。所以到正式讲课时,我们已经混得相当的熟了。知道他们的父母都有过一段血泪家史,所以作文课我有意的让他们写写“我的家”。结果全班那篇作文的内容写得可丰富了,也写得相当生动,其中有好几篇作文看得我热泪盈眶。当着进行到“班会”实习这个环节时,我突发奇想,把他们的作文串连成为一个大型朗诵用的散文诗,岂不很好?三天三夜之后,我跟班主任汇报了这个想法,并且亲自刻腊板,把散文诗印刷出来发给全班56个同学每人一张。不要求他们背,只是照着念就可以了。我从中挑出了一男一女作为领诵。到开班会那天,学校的领导和各科的老师以及我们来参加实习的大学全班同学都来参加了。黑板上我让学生写上了几个大字“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同学们在黑板前边站成了三排朗诵,那会还没有音乐背景一说,但是就这样,也把参加班会的领导和老师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朗诵结束的时候,我羸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班会开得成功极了。后来,我从师大毕业,据说师大附中的领导向学校中文系提出了要我到他们学校任教的要求。但是,分配的结果,我却脱离了教育口到了长影。现在,这些学生给我来信,一是拜年,二是向我报告他们班的集体朗诵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中学生文艺汇演,得了一等奖。
呵呵。在农村的日子里能够得到这个消息,得到这56个孩子的祝福,真是兴奋无比。它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荣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