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片随想录[15]

(2007-12-05 05:36:47)
标签:

学习公社

分类: 电影世界
审片随想录[15]

    过去,电影创作中还讲个“戏核”,讲个人物的“贯穿动作”和“反贯穿动作”以及“最高任务”。现在,好像这一切都没有人再提了。这让我感到悲哀。因为这不是“陈旧”的电影观念,而是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规律性的东西是没有新旧之分的。

    最近审了一部影片,从头至尾看下来莫名其妙。因为不知道创作者到底想干什么。一个人们称为“三爷爷”的放映员放了一辈子电影,就是想见见他心目中的英雄王成。三个孩子知道了三爷爷这个愿望,便开始了秘密行动,攒钱帮三爷爷实现这个愿望。这组矛盾和人物关系应当构成全片的“戏核”。三爷爷越是愿望强烈。三个孩子的行动应当越是亢奋,形成一种反弹。可是,创作者却凭空生发出了一个“姐姐”,这个姐姐的弟弟在国外出了车祸死了,便误认为三个孩子中的一个就是自己的弟弟,影片于是就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几乎占了全片三分之二的篇幅,整个戏的线索远离了“戏核”。到底三个孩子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是什么,被创作者丢得一干二净。当着片子最后把他们的“最高任务”检回来时,已经晚了。

    当前许多影片之所以不好看,问题往往出在违背了电影的基本常识上。

    创新是需要的,但是离开了根基和常识的“创新”还叫创新吗?初中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一查往往是小学的数学基础就没打好。电影创作也是如此。当前,在制片人一扫一撮子、导演一抓一大把的情况下如何把基础夯实,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