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楼市钱关难捱

(2018-05-15 17:06:57)


楼市开波涛汹涌,各种利空信息如雪花般飞来,让市场躁动不已。因此,2018年是楼市的“多事之秋”还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好消息是假的,坏消息是真的
首先是「上海外地户籍居住证满三年可购二套房」这个“惊天喜讯”伴随大家跨年,结果上班第一天即被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证实为伪,实际的情况仍然是外地人口需纳税或缴交五年社保,才能取得购买一套自用住房的资格,且单身还是不适用。说明相关政策毫无松动,让不少人空欢喜一场。
紧接着,深圳市政府宣布:一幅即将在2018年2月1日出让的住宅用地,可售的商品住宅施行五年限售政策。此一新规打破了一线城市均未出台「限售」的做法,虽然只适用一块土地,仍引市场热议:其他一线城市是否会跟进?

此外,央行公布2017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7.68万亿元,同比+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及去年周期-0.9%-0.31%,掀起一片哗然之声,唯恐“货币从紧”成为压死房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深圳推限售土地以“宣示”为主
先说说上海限购松绑这个假消息吧,我判断它未来都不存在成真的可能性,倒是居住证、纳税满五年且已婚、完成积分要求,有“以小换大”的实际需求(二胎),或许可能可以购买第二套,但2018年是不必想了。

至于深圳特定土地试验性限售,我看还是有必要的,毕竟深圳长期以来炒买炒卖之风盛行,在其启动本轮跌价走势之前的 2016年 8月,我便写了篇「深圳楼市不作不会死」的文章(当时被骂的很惨),专门探讨为什么我预测深圳将走跌且不会是短期波动,而是进入长期盘整下行通道的原因。

简言之,连学校教授与卖菜阿婆都在以高杆杠买房,这样的市场不出问题才怪!且一旦出事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实属正常。而际此敏感时机深圳推出限售新规,我认为目的不在打击炒房(此类人群已基本被驱逐出场),实则是以「宣示」意义为主,表达对“房住不炒”坚定拥护之立场。

美国税改使国内货币不敢放松

那么其他一线城市是否会跟进呢?北京、广州我不知道,至少上海不可能也没必要采取限售措施,因为上海2017年已出让高达25幅、2018年还将大量推出长持租赁住宅用地,这可是盖好之后,只可以出租不允许出售的房源,其严厉程度更胜于只需五年自持时间的住宅。更何况限售目的之一是确保市场供需可控,害怕发生抛盘潮,而以上海城市地位之强势、自信心之坚强,并无此一忧虑

在我看来,对房企来说,当前运营压力最大的,恐怕非“信贷持续收紧”莫属。毕竟截止2017年11月,房企国内债融总量为422亿,同比已大降91%,连p2p龙头之一的陆金所都出问题,加之美国加息、缩表、减税,导致境外融资既不易,成本也大幅升高,资金链紧绷状态难以缓解,令房企运营面临空前困难。

融资难、融资贵,是房企绕不开的困境

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108家房企国外融资总金额为1.0014万亿元,同比-4%,占2016年融资总量的90%,看似降幅不大,但2016年国内外融资均宽松,而当前形势之严峻,已不可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另一个令人忧心的状态是2017年108家典型房企在境外发债公司债及中期票据的融资成本,分别为6.72%、6.05%、5.52%,同比去年+1.34%、+1.03%、+1.2%,亦即“钱少且贵”。在上述叠加效应作用下,房企资金链之艰难与紧绷便不难想见。

凡此种种,无不突显2018年专属楼市的“黑天鹅”事件仍将频出,相关人等应保持戒慎之心,以防不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