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上海房价到底是涨是跌?随着愈来愈多的研究机构的报告出炉,现在来看已经有点“罗生门”的味道。
2017的黑天鹅原来是白的?
尤其离谱的是近期网上竟出现2017年上海一手房涨幅高达24%以上的调查数据,让人看的目瞪口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何以各个研究机构的数据南辕北辙?连“房价是涨是跌?”都难以形成共识,逞论其涨跌幅度了。
先说说我在2016年我底、2017年初所做的三个市场预判。
首先是:2017年没有黑天鹅,因为天是黑的,满天都是黑天鹅——以意象的方式表达我判断2017年将会是不可测之利空变数频出的一年。
其次是:二、三、四量缩,五、六、七价降,八、九、十探底,十一、十二盘整——以具体月份表达我对2017年悲观走势的预测。
最后是:先降后稳,一手跌5%;二手跌8-10%。
——以精准的跌幅%数,表达我对房价走势判断的负责任态度。
房产“非标”属性使均价混乱
原本以为当前已经2018年,该是“验证奇迹”的时候,看看我这“楼市巫师”的称号是否应让贤?然而结果却是愈来愈迷糊,有的研究报告显示房价跌了,有的则相反。此应与房地产自媒体愈来愈多有关联,在各家数据掌握均不充分,所搞出来的“乌龙事件”。
或许有些研究机构会说:不是哦,我们的数据来自于房产交易中心之成交数据,因此是绝对真实的……云云。真的是这样吗?我看也不尽然。
因为数据反应的是成交房价之均价,并不能真正呈现市场景气的波段变化。譬如:2009年、2014年房价出现下跌,但从历史数据上根本看不出来。
之所以如此,与房地产属“非标”产品关系密切。它不像格力空调或海尔电视这类标准化产品在同一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基本同价,而房产则是“一房一价”,尤其二手房更牵涉房屋本身的保养、年限乃至屋主对资金渴求程度,而出现明显的价位落差。
二手房挂牌价量变化最能反应行情
当成交集中在中环以内时,房屋均价的上涨幅度会偏大,与之相反的,则是集中成交在郊环时,对房价涨幅的拉升作用便偏小……。
因此,我从来不认为房价统计数据能真实反应楼市买气变化,那怕是房产交易中心的成交数据同样意义不大。毕竟,观察市场最重要的是掌握景气、行情动向,而“成交不代表行情”。
当然,必需说明的是,连续数年的房价曲线图仍具一定的参考价值,可大略了解走势变化,但若要掌握购房时点、楼市脉动,则历年曲线图仅能起到参考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2017年的房价到底是涨是跌?较为稳当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我的看法,2017年的房价肯定是跌的,依据则是二手房挂牌量及价位变化。
2018年我的楼市判断
在市场低迷时期,判断行情绝不能以成交价为准,因为它不是真实的市场行情之体现。尤其是一线城市一、二手房成交比各据半壁江山,加之一手房已被限价,难以真实反应市场供需。
更何况2017年至今最大的问题,未必是房价下跌,而是降价未必卖得掉的“有行无市”,这就使成交价显得不具代表性,因为成交的是少数的“林志玲”,而多数未成交的,是相对多数的“蔡为民”。
那么2018房价走势如何呢?早在2017年10月我就做出了判断:上半年风雨飘摇(延续2017下半年走势),房价摇而不坠,堪称「稳中有降」,一手房降幅3~5%,二手房降价8%上下;下半年云开见日,房价锯齿向上,可谓「稳中有涨」,一手房涨幅8~10%,二手房涨价10%朝上。至于是否准确?明年此时再来“验证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