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通缩比通胀更可怕
近期我总是不断提及关于通胀压力的隐优,毕竟“通胀”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吃钱怪兽”,必须加以有效防范。
但时不时总有人善意提醒我:现在国内经济形势似乎以防“通缩”为主。那么实情到底如何?
不可讳言,若从国家整体大方向来看,确实存在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以钢材为代表的各种产能严重过剩,CPI自去年(2014年)9月开始,便始终在1.4~1.6%之间低档徘徊,而众所周知,通缩比通胀更可怕。一旦市场形成“通缩预期”便意味着货币升值而货物贬值,既然如此,愈早采取购物行动愈吃亏,今天买不如明天买,当所有的消费行为均延宕、滞后,长此以往将使经济发展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消失的20年”。
防通缩=助通胀
事实上“安倍经济学”正是有此而来。透过日币大量增发与汇率重贬(自2012年底至今降幅超过30%),以刺激通货膨胀(+2%为目标)及强化民间投资意愿(钱不值钱,再不理财将坠入贫穷)。姑且不论其成效如何?至少说明一点,在通胀与通缩之间各国政府都乐意选择前者,因为物价上涨虽降低消费者购买力,但除非通胀长期在5%以上,导致产生强力抑制内需的副作用,否则经济在通胀推动下,反而可能呈现蓬勃活力!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政策刺激通胀的工具仍然不少(包括此番国家队为救股市所投入之海量货币),因此可以这么说,“防通缩”的深层次意义即为“助通胀”!而通胀有多可怕?上期文章提及30年前的1万元能买房,现在即使在3线以下城市也买不到一间茅厕……云云,而更明确的量化数据是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255万元。有人戏谑的以大闸蟹的价格为例:30年前10元能买12斤,现在只够买6条腿!说明物价飞涨如梭。
理财观应“与时俱进”
或许有人会认为“往事已矣不必再提”,那么未来呢?同样有专家按M2(广义货币发行量)走势推估,30年后的一千万元现在值多少钱?答案是156万元!在我看来这肯定是个“给国家面子”的高估数字,我判断其购买力在今天能当100万元用就算“幸福指数”超高、笑掉大牙了!就近几年最低12%货币增发量来看,十年基本归零。这是什么意思?二十年前一毛钱能买一根冰棍,现在呢?恐怕掉在地上都未必有人愿意去捡!
即使买房可以抗通胀,但考虑到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总有开征之日,因此在已拥有适量房产后,手中仍有闲钱又不甘莫名其妙贬值的消费者该如何是好呢?
我在上期专栏中之所以提出可购置以房地产为主体、雷同于纸黄金之纸地产——不动产基金、REITs、众筹等金融型地产的建议,归根结底的原因是:面对未来中国将从大国蜕变为强国,惟经济却陷入“新常态”,续航动力明显不足之迷茫状态,许多不可测变数发生的机率大增,因此后续理财理念、心态应“与时俱进”的作必要调整,以策财富安全。
风险把控是重中之重
具体的说,资产持有宜考虑利于变现、周转的“类不动产”投资选项,并严格审查其风险把控流程与安全边际,不可偏听偏信,要有完整及具法律效力的保证(障)文件,尤其对筹资方背景、过往业绩、品牌信誉须有深刻与实际的了解、掌握。亦即:既应以全新视野大胆考虑各种金融型房产,更要小心求证其真实、可靠性。至于股票在现行上市公司尚未养成配息、派利习惯,多数股民仍以短进短出、兼价差之恶劣投资环境下,多数并不值得购买,更别说是长期持有。
总结而言,轻资产、重周转,远股市、近金融,大格局、小心眼,应是当前云谲波诡、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可采行的避险与理财之正道。
本文8月7日刊载于《理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