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人类造就“大学经济”
近期应邀赴无锡发表名为《两岸高校周边商业地产价值评析》之专题演讲。由于议题较为冷僻,因此花了不少功夫与人力进行相关资料的采集,过程中赫然发现两岸大学周边发展模式正在趋同化,于是将之整理成文,供市场有识之士参酌。
首先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兴起,以大学生为首的“新新人类”早已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吃饱穿暖”的生活状态,而逐步或跳跃式的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这样的发展形式所引发的商机,可以统称为“大学经济”,而透过几所地理位置贴近的高校之有机串联,便产生升级版的“大学城经济”!
“隐形校园”是大学城特征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近百座大学城分散各地,而既然称之为“城”,理所当然就不仅仅是提供学生教育、学习与研究的场所,还应该、必须是环境舒适、安全、“使生活更美好”的社区,进而形成“大学隐形校园”的效果,亦即在单一高校有形墙体的围合之外,透过各个大学的集聚,形成“校园社区化”,使社区成为校园的一部分。
因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大学所肩负的职能也不断丰富,与社会及城市之间的互动趋于紧密、频繁,大学城的发展也从单纯的大学院校集聚区,向产学研商住结合社区的模式运作,尤其透过校际资源整合,原本均不足以形成规模的商机,便显得生气勃勃、焕发异彩,这其中包括:休闲、娱乐、体育、旅游、酒店、培训、会议……等,因此可以这么说,“大学城经济”堪称为诸多商业地产品类中的“朝阳产业”,后续成长空间惊人!
台湾夜市生意多与周边高校挂钩
以台湾为例,往往一所大学便能打造一条及以上的繁荣商业街区!事实上,多数高知名度、生意鼎沸、历久不衰的夜市,在形成之初往往系由周边高校所应运、培育而成。譬如:台北市的公馆夜市(台湾大学)、师大夜市(师范大学)、士林夜市(铭传大学)、台中市的逢甲夜市(逢甲大学)、东海夜市(东海大学)……等不胜枚举。
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学生族群精力充沛、爱搞怪、喜欢团体活动,虽不具生财能力,但“伸手就来钱”,且需要打发的空闲时间较多,就算“温书”也喜欢在咖啡馆、泡沫红茶店之类的商业设施进行,加之各种精神与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多半还不能(不愿)自理,或宁愿付费解决(如烹饪、洗衣、打扫、泡吧、聚会……等),凡此种种,均使之成为大学周边商业地产兴盛的重要支撑力量。
这正是一般单纯居民社区商业经营不易的重要反证。商业地产座落居民小区“遍地开花”的板块,看似提供潜在的消费客源,但实质转化能力极弱,毕竟,男主人在外上班一天累的回家就想休息,而家庭主妇精于算计日常开销,轻易也不会常态性在住家周边的商业设施解决各种生活需求。与以大量稳定的学生客源作为发展基础,并辐射至周边地区的“大学城效应”,两者能量差距之大,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形同伟哥的另有“妙用”
大学城的形成,起初往往是政府基于土地价值利用,及校区扩张的实际困难(许多高校位置以目前来看,都是在精华区),因此将之集中搬迁至“鸟不生蛋”的郊区,以利教育资源之有效整合,却没想到它在区域价值提升、商业地产运作、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反而发挥了更大效益,与伟哥原本是治疗心绞痛的用药,却在其它器官发挥更大功效之演变雷同。
总体来说,“大学经济”已经转型换代进入到“大学城经济”的发展模式,我相信三~五年内,中国将“翻番”出现超过200座以上的“大学城综合体”,至于其运作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座落城市的特性、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及产品规划的功力而定,惟至少大方向来看应有可为。
本文于10月24日刊载于《理财周刊》
《活动邀请函》
楼市如履薄冰,通胀如影随形,现况下该买房还是买房?决策千万难!
蔡老师常态性不定期举办讲座,解疑答惑、指点迷津。欢迎对不动产买卖有兴趣与需求者参加。
报名热线:021-51036703
-------------------------------------------
感谢关注,房地产e院是创新房地产信息流通与买卖双方互动模式。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提供市场所需咨询及房屋交易所可能遭遇问题之全方位解决方案。
订阅号:搜索“weimin_1128"或者直接搜索“卫民-房地产e院”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
服务号:搜索“weimin-1128"或者直接搜索“卫民房地产e院”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