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高档购物中心的“灰色定位”

(2008-01-11 08:52:56)
标签:

房产

 

高档购物中心的“灰色定位”

 

   定位为高档的购物中心今年密集登场,带来了关于目前购物中心消费力的质疑,如此多的高档品牌,如何解决投入产出问题?与业内诸位同仁交流之后,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不少购物中心都将消费群体定位于灰色收入阶层,所谓的高档定位,本质上是一种灰色定位。

   举例而言,一个国际奢侈品牌专卖店在国外的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家店,在北京可能会有三四家,而通常国外来京的消费者来北京主要是消费本地特色商品和景点门票,对于在自己的家门口也能买到的商品,他们一般没有什么兴趣。内地的高档奢侈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主要定位在本地的消费者。

对比发达国家,如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奢侈品牌手袋的价格一般赶不上本地出租司机的半个月工资,而在内地,可能至少要赶上其一个季度的收入,本地平均消费的能力与发达国家有如此的差距,如何有这样多的购物中心敢定位于高档?

原来,在不少开发商和经营者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国内有一个购买力相当雄厚的灰色收入阶层存在,有人开玩笑说,富裕家庭的公子小姐、老板的小蜜、煤老板的亲戚会撑起高档消费的半边天;还有一种特点是,请客送礼的灰色消费,买的和用的人不一样,即使平均消费水平不到,也依然会进入目标消费群的行列,也会给高档品牌带来不少的客流,因此不少高档购物中心没有选择在繁华的购物或旅游商圈,而是选择在办公区域内,这样更能就近服务这些灰色的人群。

在消费观念成熟的国家一个人不理解一个品牌的文化背景,就使用这样的品牌招摇过市,是一种很让人费解的行为,高档品牌在国外的宣传本来重点是品牌文化内涵,在内地便成了一味的奢华渲染,买者只认价格贵,才觉够分量。

这样的灰色定位思路有合理之处吗?咋一看,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目前收入不平衡以及人口基数较大,法制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确实造就了一批这样的购买力,但如果真的把一个物业的前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却难以给人可持续发展的预期,因为这样的群体是否真的大规模存在并不能确定,这样的灰色群体今后必然会呈现减少的趋势,那么今后高档购物中心的发展是否也要随着灰色阶层起起伏伏?

灰色定位的最终结局如何,目前是难以断言的,但是从部分今年入市的物业来看,一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奢侈品牌一般占着地方不付租金,有钱的开发商自己掏钱撑门面;而近期有两家在CBD新开业的高档购物中心,因高档品牌消费力不足,租金收不上来,已经在考虑整体转售物业,被美国、日本和香港的基金竞相压价,进退两难,西单的新开的高档物业经营者说,最近感觉效果不太好,想低调一点。其实高端和低端定位的物业,其经营收益并不成正比,大家纷纷挤上一条灰色的独木桥又是何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