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高档购物中心的“灰色定位”
对比发达国家,如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奢侈品牌手袋的价格一般赶不上本地出租司机的半个月工资,而在内地,可能至少要赶上其一个季度的收入,本地平均消费的能力与发达国家有如此的差距,如何有这样多的购物中心敢定位于高档?
原来,在不少开发商和经营者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国内有一个购买力相当雄厚的灰色收入阶层存在,有人开玩笑说,富裕家庭的公子小姐、老板的小蜜、煤老板的亲戚会撑起高档消费的半边天;还有一种特点是,请客送礼的灰色消费,买的和用的人不一样,即使平均消费水平不到,也依然会进入目标消费群的行列,也会给高档品牌带来不少的客流,因此不少高档购物中心没有选择在繁华的购物或旅游商圈,而是选择在办公区域内,这样更能就近服务这些灰色的人群。
在消费观念成熟的国家一个人不理解一个品牌的文化背景,就使用这样的品牌招摇过市,是一种很让人费解的行为,高档品牌在国外的宣传本来重点是品牌文化内涵,在内地便成了一味的奢华渲染,买者只认价格贵,才觉够分量。
这样的灰色定位思路有合理之处吗?咋一看,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目前收入不平衡以及人口基数较大,法制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确实造就了一批这样的购买力,但如果真的把一个物业的前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却难以给人可持续发展的预期,因为这样的群体是否真的大规模存在并不能确定,这样的灰色群体今后必然会呈现减少的趋势,那么今后高档购物中心的发展是否也要随着灰色阶层起起伏伏?
灰色定位的最终结局如何,目前是难以断言的,但是从部分今年入市的物业来看,一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奢侈品牌一般占着地方不付租金,有钱的开发商自己掏钱撑门面;而近期有两家在CBD新开业的高档购物中心,因高档品牌消费力不足,租金收不上来,已经在考虑整体转售物业,被美国、日本和香港的基金竞相压价,进退两难,西单的新开的高档物业经营者说,最近感觉效果不太好,想低调一点。其实高端和低端定位的物业,其经营收益并不成正比,大家纷纷挤上一条灰色的独木桥又是何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