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平面媒体 |
当26岁的许知远被任命为经济观察报的主笔的时候,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四年的短暂历史中,许知远和他的同僚们力图塑造出一种“《经济学家》的腔调”,欣慰的是,我们在四年橙色阅读中看到一种公共知识分子传统的复苏。当然,任何冒险都有代价,经济观察报将大量篇幅用于更广阔的世界性的社会评论,在昭示出其更更辽阔的胸怀与更富雄心的抱负同时,也承担着新闻边缘化的风险。大众觉得其记者数量似乎明显偏少,一些熟悉的名字好像总在重复:覃里文、黄继新、赵剑飞,,,,。读者群一直在变化:一些人爱上了在精英阅读中获得的虚荣感,和这些坚定的拥趸相比,一些人转向早它两个月面世的21世纪经济报道,这份更像华尔街日报的南方报业旗下财经报道的信息量似乎更大,满足了商业读者更多的新闻欲。毕竟和社会精神相比,公司报道包含更多的新闻趣味。
然而风险已经过去,时间在向人们证明经济观察报是由媒介运作高手上演的一场文化阴谋,别具匠心的橙色+许知远式的评论把经济观察报定位成一份更广阔人文关怀语境的政经刊物,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改为一周双报,时间性更强的财经类报道昭显出二者泾渭分明的风格。销售额显示出前者更受欢迎,也似乎有着更高的定位和品味,无论是在公司小职员还是管理精英心中,间或大学生和社会文化闲人。有人说在商业社会初期的话语权属于经济学家,随着商业社会的成熟,社会话语权会转移给社会学家/法学家,从更广阔的历史眼界看,属于公共知识分子。
领政论风气之先的经济观察报似乎正走向没落,包括许志远、覃里文在内,一批先行者的离去出现了话语的真空。更成熟的商业社会需要媒介用革命突破性的创造未来。经济观察报正努力让自己站在漩涡中间,以便充当这场革命的主角。他行吗?
前一篇:生活心情-产业分析之路
后一篇:平面媒体-数字内容提供商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