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苏州三悟之一: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生活作风;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种为人态度
马致远有一首著名的《思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第二句经常被苏州人拿来做广告,我们在路上遇到的苏州人,经常会随手一指:看!这就是我们苏州人典型的生活,小桥流水人家。同时,江南二流以下的文人,在描绘家乡风光的时候也不厌其烦地反复抄袭这一句名诗。
苏州到处是精制水景,随便挖个洞就成了井,随便挖个沟就成了河。苏州自古以来就有“水城”之称,境内河湖星罗棋布,街河相临。“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然而,当历史发展到水运的优势不再领衔所有的交通方式,沿河的繁华成为如烟往事,苏州的水城魅力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拥挤破旧的民居、陈旧的基础设施,怎样使得“东方威尼斯”重现风采?
就在我们为第二张照片按动快门的一刻,水面上“通”的一响,低头看过去,右面窗口人头一闪,两只赤裸的胳膊也进入了我的视线。我没有看到这一位市民向河里面丢了什么东西,但是凭动静判断至少不比半个西瓜更小。
自己的家园都不爱护,怎么能唤起游客的共鸣呢?希望“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意境,不要因为个别人的作风问题成为了永远的回忆。
苏州三悟之二: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很遗憾,摄影师没有找到枯藤、老树和昏鸦同在的画面,但是在中国著名的园林作品”拙政园”中,发现了这一颗老树,树龄已有几百年。老树的树干曾遭雷劈腐烂,只剩下树皮支撑,但整个树体依然根深叶茂。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就是说的这一种极端现象,一棵几吨重的树木,在没有树干支撑的情况下还能靠树皮吸取营养苟延残喘,成为了人们的玩物,想一想人类也有连脸皮都不要了还能继续活着情况呢,却很少有拿出来展览的时候。(特别声明:没有具体所指,但请对号入座)
苏州三悟之三:
知足常乐
这个亭子名叫“秫香馆”,最初是一座茅草房,后来因为更换主人改建成这个模样。“秫”,是稻谷的总称。据说当年,拙政园的主人就是在这里,看着面前的几亩稻田,闻着稻谷的香气自得其乐吟诗作画。
可能有人说了,江南就是风光美,看什么都有看头,我觉得不尽然,只要你知足,我们北方大汉怎么不能在自己种玉米的地头搭一个凉棚,听北风吹老棒子(东北人称玉米为棒子)的哗哗声享受丰收的喜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