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还可以考虑另一种平衡,另一种中和,即在同一个人身上、在同一个群体中所体现的中和。社会激烈的左右摇摆或互相攻击常常代价太大,甚至有时动摇“国本”。而且,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它是从一个激烈动荡的二十世纪过来,甚至现在也承受着这个激烈的动员时代的巨大观念遗产,目前虽然在向新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成就,以及可观的法律成就,但这些成绩还不是建立在很稳固的基础之上,这种稳固基础还需要习惯和时间。所以,我们得考虑我们更需要借重一种中间力量、中间态度。也就是说,应当有意识地让温和成为一种中坚力量,尤其是作为主要的建设性力量。
本性上的温和者也许本来就占人们的大多数,但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极端的声音却总是更引人注意,甚至让人以为它们就是主流的声音。网上有些激烈的、一味斥骂或颂扬的言论,有时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好像它就代表“民意”,但事实上只是许多温和的、理性的人们不愿与之理会而已。另外,我们仍然还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事实,还有一个庞大的人群甚至是没有上网、或者不怎么发表意见的。在一个实行普选和多数裁决的社会,人们有时会诉诸这样一个“沉默的多数”,这个多数有时会通过选票发出自己的、让激烈者出乎意外的声音。而在一个还没有实行这些制度的社会里,上层则必须耐心地透过表面的激烈喧嚣来倾听这个多数的声音,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鼓励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也得承认,多数还是容易受少数影响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应该扩大那一种影响。换言之,除了本性上的温和者,社会还应当有一些有意识的、坚定的温和者,他们应当成为温和力量的中坚。他们对人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坚定的基本原则。如果说他们也有点极端,那就是温和到“极端”了:即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自己的根本信念和基本原则,不因对手的偏激攻击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因对手的不择手段而也使用下作或强制的手段。他们可能并不轻易惹事,但当事情找上他们的时候也绝不怕事。当风暴袭来的时候,他们仍然能够坚定地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他们瞩目于长远而不在一时,致力于建设而不是破坏。他们最优秀的一种德性是坚韧,而坚韧也许应当是今天最值得推崇的一种品质。他们也拥有内在的激情,但是,这种激情更多的是表现为长期沉潜的功夫,而不是一时兴奋的张扬。温和也许常常让人觉得不过瘾,也不能“只争朝夕”。甚至温和有时也许会让人觉得软弱,但事情的最后却往往是坚定的温和者取胜,或者他们个人所成就的和对社会贡献的更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