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王旭明更像新闻发言人
(2009-08-27 11:10:51)
标签:
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杂谈 |
分类: 赵言赵语 |
现在的王旭明更像新闻发言人
赵志疆
近期,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出版了新书---《为了公开》,卸任一年,这算是他对新闻发言人生涯的全面思考和总结。“当新闻发言人最大的悲剧是不发言,最害怕的是没人搭理你。选择了新闻发言人就要发言,还要发好言。”王旭明这样总结。(8月25日 瞭望东方周刊)
当然,这只是王旭明个人对新闻发言人的理解,其实王旭明自己也指出,我国发言人面临很大困境——内部,官员中相当多的人信奉“少说、不说为佳”的潜规则;外部,媒体和公众又给了过多的压力,说错一点都不行。在此背景中,“不发言”恐怕是明哲保身的最佳选择,而“没人搭理你”正是不少发言人所希望而非害怕看到的结果。
毋庸讳言,王旭明曾经是一个充满争议且又极具个人魅力的新闻发言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在那一轮轮唇枪舌战之中,王旭明不仅满足于占据讲坛侃侃而谈,更是数次实名撰写文章现身报纸对外界批评予以公开回应,所有这些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乃至于有人戏言: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却总是成为“新闻当事人”。
如果说王旭明在任上给人留下了太多争议的话,他在卸任之际却出乎意料地收获了外界一致的赞美与挽留之声,很显然,公众怀念的不是王旭明曾经发表过多少令人大跌眼镜的言论,而是其为捍卫自己观点而据理力争的过程。作为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所作所为堪称另类,然而他另类的举动却在增进部门工作透明的同时拉近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在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框架内,王旭明的出现堪称奇迹。实际上,这恐怕也正是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习惯于用“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来修饰王旭明的原因所在。
王旭明曾有名言,“现在我享受这间办公室,不是因为我是新闻发言人,是因为我是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正因为不少新闻发言人都是由在任官员兼任,因此发言人工作充其量不过是其“副业”,成绩好坏不足以影响其日后发展;同样因为如此,“少说、不说为佳”的官场潜规则不免渗透于新闻发言人内部。如此一来,怎能与民众展开积极互动,又如何能起到制度预期的良好效果?
国务院新闻办的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曾提出这样的要求:新闻发言人要说“正确的真话”,而不是“正确的废话”。这对新闻发言人来说,看起来是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却无异于极高要求——当新闻发言人吝于发言的时候,公众连“正确的废话”都求之不得,遑论“正确的真话”?基于此,不难理解王旭明的“走红”——公众关注新闻发言人,首先关注其是否敢说,其次才是他究竟说了什么。
因为代表着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官方态度,新闻发言人不仅要“敢说”,同时要“会说”——如何在正确把握政府与部门立场的前提下,照顾到公众的利益和反应,考验着“发言艺术”。关于这些,习惯于语出惊人的王旭明在任上似乎给我们留下了遗憾。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的王旭明仍未停止“发言”,而与其在任上的饱受争议相比,如今的“发言”几乎无一例外受到公众好评——同样的人,为什么身处不同的位置,就会说出不同的话呢?
王旭明在卸任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出两点希望:新闻发言人走职业化道路、健全制度化保障。变换工作岗位之后,王旭明终于摆脱了身上“官员发言人”的标签,由此不仅使得自己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直陈时弊,同时也不难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此时此刻的王旭明,更像一个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