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欠世界杯一个证明
(2009-02-05 20:38:26)
标签:
足球奥运国际足联世界杯布拉特韩国杂谈 |
分类: 赵言赵语 |
中国足球欠世界杯一个证明
赵志疆
北京时间2月3日上午7时,是国际足联规定的口头申办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的截止时间。中国足协最终并未向国际足联提出申请,有关中国是否申办世界杯的种种猜测,终于在一片平静中尘埃落地。(2月4日 南方日报)
足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运动,世界杯是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作为世界第二大体育盛事,世界杯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都丝毫不逊色于奥运会。因此,中国的此次默然退出令一些人不无遗憾,但在笔者看来,沉默本身体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清醒,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曾多次表示,中国应该加入申办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的行列当中。他的这种态度被很多人当成支持中国申办的动力。不过,国际足球界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比喻:每逢竞争世界杯主办权,国际足联主席就像开盘坐庄的东家,见人就拉其入瓮,恨不得全世界尽入其毂中。尽管比喻未必妥当,但布拉特来者不拒的态度却一览无余。实际上,换做任何一个掌门人都不可能希望自己坐镇的赛事出现冷场,逢场作戏的外交辞令如何能当得起真呢?
布拉特只是说希望中国申办,而没有说中国一定能申办成功,如果中国申办世界杯,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国际足联中的话语权究竟几何?毫无疑问,申办世界杯是一项集体外交、集体公关的工作,申办国至少要获得24张执委票中的13张,才算申办成功。中国足协“中国申办世界杯并不具备任何外交优势”的认识是准确的,当有人以韩国申办2002年世界杯的异军突起为例的时候,任国际足联副主席的韩国人郑梦准才是其中真正的关键因素。
退一步来说,即使我们拥有了一定的外交公关能力,拿得出手的成绩才是游说别人投票给你的基础所在,而这大概正是中国足球的最大软肋。从1930年第一届乌拉圭世界杯至今,世界杯主办国大多是世界足球强国,即使墨西哥、韩国、日本等国,也不止一次打入过世界杯决赛阶段。反观中国足球,自上世纪90年代商业化改革以来,中国足球运动以球迷最多、享受优惠最多、社会资源最广而遭受最多的社会关注,到头来却因为效率最低、浪费最严重而收获了最多的负面评价。在此背景下,暂且不提是否能拉来选票,纵使申办成功,充其量不过是“外交”之功,而没有丝毫“足球”之力,难道中国足球就以这样的面貌“走向世界”?不要说“冲出亚洲”,毕竟,就算申办成功也还是在家门口,不过是把世界拉过来了而已。
关于此次申办世界杯,网友的态度或许很能说明问题——互联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网民不赞同中国申办;与此同时,另一项调查表明,如果中国举办世界杯,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可以获得成功。中国的崛起举世公认,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有目共睹,中国完全有实力也有能力举办任何一种体育盛会,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为此的投入是否值得,更在于这场赛事究竟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在自己家门口“摆擂台”,纵使不奢望东道主选手最终问鼎,我们也希望看到他们能在擂台上多逗留片刻,而不是甫一登台就被人劈头盖脸一脚踢飞。倘若如此,所谓的主场乐趣究竟何以体现?
时至今日,中国已不需要通过承办大赛向世界证明什么,然而中国足球却缺少成绩向世界杯做出证明。先练内功再摆擂台,从“一切为了世界杯”的急功近利与揠苗助长中一路走来,中国足协视世界杯如无物,着眼于“青少年培养和足球基层建设等更加务实的工作”的表态,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进步。毕竟,公众更加希望看到的是在大赛中展示实力,而不是凭借主办身份掩盖实力的差距——扎扎实实练好内功之后,到哪里找不到一块大展身手的舞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