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力紧张不是反对火车票实名制的理由

(2009-01-19 01:54:24)
标签:

票贩子

运能

实名制

运力

张庆和

杂谈

分类: 赵言赵语
运力紧张不是反对火车票实名制的理由

赵志疆

据铁道部公安局政委张庆和介绍,票贩子囤积车票的主要方法是,雇人或自己在车站售票窗口反复排队购买,这占绝大部分。为防止票贩子囤积车票,有人提出实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然而,铁道部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这一做法无助于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的状况,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实行实名制以后,丝毫不能增加运能,只能增加中间环节的工作量。”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认为。(1月17日 新华网)

毋庸讳言,张庆和政委所说的票贩子囤积车票方法肯定是存在的,但其是否能在票贩子手中的票源中“占绝大部分”,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无论票贩子雇人还是自己排队,显然都是与普通购票者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耐人寻味的是,人数上占据绝对劣势的他们,为什么总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春运开始之后,关于“一票难求”的话题不断升温,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己明明就排在购票队伍的前列甚至是第一位,售票窗口打开,却没有票了;走出售票大厅,票贩子却迎面兜售自己想要的车票。难道票贩子真的有三头六臂,总能在第一时间同时霸占住所有的售票窗口?至于“反复排队购买”,听起来更令人难以置信——万头攒动之中,一次排队购得车票已然近乎中大奖,反复排队重复购买岂非痴人说梦?

撇开售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腐败,如果票贩子的绝大部分车票真的是从售票窗口购得,实行火车票实名制岂不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限定一张身份证只能购买指定数量的火车票,纵使票贩子“反复排队购买”也是枉然。实际上,火车站检查身份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与曾经饱受非议的突击抽查不同,将身份证与火车票捆绑销售可谓众望所归,实名制在保障车票公开公平发售的同时,岂不是比带有“有罪推定”的抽查身份证更有利于追查逃犯?如此一举两得之策,铁路部门为什么置之不理呢?

铁道部的解释是,此举“无助于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的状况,丝毫不能增加运能”。倘若如此,铁道部日前出台的诸如“四不准”之类旨在规范售票行为的举措,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这些举措同样“丝毫不能增加运能”;甚至,票贩子也没必要继续实施打击,因为即使铲除了他们依然“丝毫不能增加运能”。铁路运力紧张成了无所不包的一个“筐”,在“人均铁路里程仅相当一根香烟长度”的修饰下,铁路部门的一切弊病似乎都变得那么冠冕堂皇理直气壮,这是一种怎样荒唐的逻辑?

铁路系统的运力确实紧张,绝大多数公众对此也予以了足够的理解,但越是在效率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平问题就越显得重要。毕竟,铁路部门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尽最大可能满足公众出行的需要,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实现买票出行过程的公平。无论是打击票贩子还是规范售票流程,铁路部门实际上都是在用维护公平替效率不足“补课”。在此过程中,如果最后的公平底线都无法得以保障,那将意味着普通公众因此而一无所获,由此而引起他们的误解乃至愤怒,自然也就是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公众提出火车票实名制,从来就不是幻想此举能增加铁路运能,只是希望能尽可能维系公平。这样的心态,其实与摸奖有几分相似——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每个人都中奖,但还是希望幸运女神能降临到自己身上,如果奖项早已被人偷偷领走,无疑是对众人的一种耍弄。因此,公众可以不在乎是否增加奖项,但却不得不在乎游戏规则的公开与公平,而这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底线。票贩子一次次“中奖”之后,没有多少人质疑其占据了铁路多少运能,而更多的是怀疑他们是否践踏了游戏规则的公平。与解决长远的运能紧张相比,解决当下的公平缺失才是当务之急。

在铁路运能一时还无法得以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如果铁路部门有比实名制更好的公平购票方案,请尽快公布并付诸实施;如果没有,就请不要以运能紧张作为反对实名制的理由——这样的做法,只是在用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替另一份答卷“打补丁”。面对猖獗依旧的票贩子,以及因此而愈发不堪忍受的公众,这样千疮百孔的答卷何异于抱薪救火、扬汤止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