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官一任何必留碑一方

(2008-07-23 11:00:44)
标签:

农民

功德碑

杂谈

分类: 赵言赵语

为官一任何必留碑一方

 

赵志疆

 

一位收废品的农民,悄悄地为在任的市委书记立功德碑。一“碑”激起千层浪,有人给予肯定,有人发出质疑。登封市市委书记张学军表示:“我在登封做的工作都是我应该做的,立碑不好,不应该搞个人崇拜。”(7月22日 东方今报)

 

所谓“一碑激起千层浪”,争议的核心在于这块石碑究竟是“民立”还是“官立”。然而在笔者看来,无论“民立”还是“官立”,突兀于山顶的“功德碑”都没有存在的意义。

 

“造册铭记、刻石碑传”是古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而所志之事、所记之人大多是为当地做出了巨大贡献之人,为官一任若能留碑一方实属主政官员的莫大荣光。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民意表达早已不是仅有树碑立传这一种表达方式,随着“父母官”向“人民公仆”的角色转变,造福一方也已成为“为官一任”的基本要求。不同的时代对于官员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因此对待同样的行为也就有了不同的判断标准,面对张学军书记的亲民与勤政,民意表达完全没有树碑立传的必要。

 

如果“功德碑”是奉命而为的“官立”,其性质无疑更加严重,而这也正是其饱受各方质疑的关键所在。立碑者拾荒农民的身份与文采飞扬的碑文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虽然无法因此断定碑文出自他人之手,但现实社会中假借他人名义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官员却不乏其例——2年之前,四川省剑阁县便一举砸掉了境内干线公路两侧的178块“政绩碑”,由此引来了世人的关注。如果说“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百姓疾苦声”对于封建官吏是一种较高的道德期待的话,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则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要求,分内之事自然无需“撰文描金”。

 

无论“功德碑”出自市井坊间还是经由官方授权,其终极指向都是标榜主政者的政绩。因此,面对这样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不是石碑本身,而是当前的时代背景中,为官一任需要什么样的政绩观?当一些人纷纷以各种理由论证“功德碑”应该予以保留的时候,不得不提高警惕的是,如此片面地理解政绩的表现形式,只会使类似的树碑冲动愈演愈烈——保留下石碑无疑是对石碑政绩的最佳肯定,如果民意表达执拗于此难免会造成竞相效仿,如果官意授权青睐于此则势必造成互相攀比。如此政绩遍地、石碑林立,究竟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正因为如此,一片喧嚣吵闹之中,笔者倒是格外赞赏张学军书记本人的态度——应该把碑拉走。毕竟,政绩是做给民众感受的,而不是写给世人观瞻的。所谓“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拉走了“政绩碑”却拉不走政绩,相比起那些有形的政绩,无形的政绩或许更能真实地体现为官者的价值取向,从而赢得世人的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