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范美忠地震那一刻地动山摇杂谈 |
灾难是检验人性的一面镜子
赵志疆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近日,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表白”在天涯论坛掀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认为,地震了老师先跑了是一种本能,无可厚非。但范美忠还要“洋洋自得”地自我表白,实在不明智。(5月25日 新快报)
《那一刻地动山摇》,这是范美忠贴文的题目。在那地动山摇的一刻,有人挺身而出诠释了高尚,有人落荒而逃蛰伏于卑微。范美忠,毫无疑问属于后者。
范美忠的所作所为也许谈不上什么过错,毕竟,期望每个人都成为无所畏惧的英雄显然不太现实。范美忠之所以难以被众人所接受,并不在于其蛰伏于卑微,而在于事后对卑微的过度阐释以及对高尚的嗤之以鼻——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去一个是一个!
需要提醒的是,当别人做出牺牲的“选择”之时,他们也许根本无暇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算得上美德,更多地只是和范美忠选择逃避一样,是一种近乎本能地反射。两种不同的选择,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截然相反的对个人与他人生命的认识。同样基于生命高于一切的认识,在牺牲者看来,他人的生命与自己同样宝贵,因此值得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在范美忠看来,自己的生命显然远远比他人的生命更为宝贵,只要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其他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可以舍弃的,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母亲。按照范美忠的解释,余震不断、危机连连之时,所有救援队伍的开进也许根本就是错误——他们可能不仅无法“跑出去一个是一个”,甚至还要搭上更多。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情感与传统的美德,在范美忠冷漠的个人视角面前变得毫无意义,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范美忠自己选择了逃避,这是一种怎样令人恐惧的“清醒”,又是一种怎样令人难耐的悲凉?
生死抉择之际,就像落荒而逃者不曾考虑到日后被斥责卑微一样,舍己救人者同样不曾考虑是否会被誉为高尚,所谓高尚、美德,不过是事后人们对此做出的评价。既然是高尚、美德,显然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身体力行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歌颂和弘扬,哪怕有一个人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都显得那么功德无量。范美忠的掩饰塞责显然只是一种个人观点,但是人命关天的紧急时刻,哪怕有一个人从中得到一种错误的诱导,都显得那么不可饶恕。你可以选择卑微,但是请不要诋毁高尚,更何况,范美忠还是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教育理念创新的实践者,范美忠曾经自视为传统教育的受害者,然而,仅就此次事件来看,范美忠俨然学校教育的败笔。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教育,范美忠如何还不明白每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的真谛?危急关头,如何还不明白救人未必一定要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即以自己的落荒而逃为例,为什么就连一句提醒学生的话语都不曾留下?痛定思痛,为什么还没有学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是一味美化自己并不光彩的行为?当范美忠痛心疾首于传统教育受害者身份的时候,传统教育所秉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他身上其实全无体现;当范美忠不遗余力于教育方法创新的时候,如果缺少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人文内核,究竟又能收获多大的成效?
实际上,范美忠之所以激起众怒,关键的一条原因正在于其教书育人的身份。由此,人们有理由担心,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塞责开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影响。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你面前。地震过后,无数美好家园瞬间毁于一旦,这本身已然是一幕悲剧,如果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也伴随着自私与冷漠化为乌有,这何尝不是另一幕令人痛心的悲剧?突如其来的灾难从来都是检验人性的一面镜子,在高尚者熠熠生辉的同时,卑微者的面孔也日渐形象生动,我们当然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做到道德高尚,但请保留对他们最起码的尊重,以及对自己应有的一份自省。
赵志疆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近日,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表白”在天涯论坛掀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认为,地震了老师先跑了是一种本能,无可厚非。但范美忠还要“洋洋自得”地自我表白,实在不明智。(5月25日 新快报)
《那一刻地动山摇》,这是范美忠贴文的题目。在那地动山摇的一刻,有人挺身而出诠释了高尚,有人落荒而逃蛰伏于卑微。范美忠,毫无疑问属于后者。
范美忠的所作所为也许谈不上什么过错,毕竟,期望每个人都成为无所畏惧的英雄显然不太现实。范美忠之所以难以被众人所接受,并不在于其蛰伏于卑微,而在于事后对卑微的过度阐释以及对高尚的嗤之以鼻——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去一个是一个!
需要提醒的是,当别人做出牺牲的“选择”之时,他们也许根本无暇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算得上美德,更多地只是和范美忠选择逃避一样,是一种近乎本能地反射。两种不同的选择,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截然相反的对个人与他人生命的认识。同样基于生命高于一切的认识,在牺牲者看来,他人的生命与自己同样宝贵,因此值得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在范美忠看来,自己的生命显然远远比他人的生命更为宝贵,只要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其他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可以舍弃的,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母亲。按照范美忠的解释,余震不断、危机连连之时,所有救援队伍的开进也许根本就是错误——他们可能不仅无法“跑出去一个是一个”,甚至还要搭上更多。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情感与传统的美德,在范美忠冷漠的个人视角面前变得毫无意义,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范美忠自己选择了逃避,这是一种怎样令人恐惧的“清醒”,又是一种怎样令人难耐的悲凉?
生死抉择之际,就像落荒而逃者不曾考虑到日后被斥责卑微一样,舍己救人者同样不曾考虑是否会被誉为高尚,所谓高尚、美德,不过是事后人们对此做出的评价。既然是高尚、美德,显然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身体力行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歌颂和弘扬,哪怕有一个人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都显得那么功德无量。范美忠的掩饰塞责显然只是一种个人观点,但是人命关天的紧急时刻,哪怕有一个人从中得到一种错误的诱导,都显得那么不可饶恕。你可以选择卑微,但是请不要诋毁高尚,更何况,范美忠还是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教育理念创新的实践者,范美忠曾经自视为传统教育的受害者,然而,仅就此次事件来看,范美忠俨然学校教育的败笔。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教育,范美忠如何还不明白每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的真谛?危急关头,如何还不明白救人未必一定要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即以自己的落荒而逃为例,为什么就连一句提醒学生的话语都不曾留下?痛定思痛,为什么还没有学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是一味美化自己并不光彩的行为?当范美忠痛心疾首于传统教育受害者身份的时候,传统教育所秉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他身上其实全无体现;当范美忠不遗余力于教育方法创新的时候,如果缺少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人文内核,究竟又能收获多大的成效?
实际上,范美忠之所以激起众怒,关键的一条原因正在于其教书育人的身份。由此,人们有理由担心,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塞责开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影响。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你面前。地震过后,无数美好家园瞬间毁于一旦,这本身已然是一幕悲剧,如果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也伴随着自私与冷漠化为乌有,这何尝不是另一幕令人痛心的悲剧?突如其来的灾难从来都是检验人性的一面镜子,在高尚者熠熠生辉的同时,卑微者的面孔也日渐形象生动,我们当然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做到道德高尚,但请保留对他们最起码的尊重,以及对自己应有的一份自省。
前一篇:举国哀悼,祭奠亡灵、激励生者
后一篇:助妻安乐死不只是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