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繁体字政协委员传统文化杂谈 |
赵志疆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3月13日 南方都市报)
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这话未免有点不够准确,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所谓“隔断传统文化”,显然不只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问题,而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关系。按照这种思路,从追本溯源传承文化的角度出发,就不仅仅要认识繁体字,还要包括小篆、金文,乃至更早的甲骨文——繁体字也不过是汉字一路演变的“中间站”,如何禁得起“文化之根”的盛赞?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但并没有废止或消灭繁体字,只是把繁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2001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所有这些,都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保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有兴趣和需要者自然可以通过更为专业的渠道进行学习,何必非要将之搬进小学校园不可呢?
在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相对繁琐的繁体字对于识字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势必更难掌握,而且也没有实际运用的需要;其次,繁简掺杂的教育未免使孩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困惑——究竟哪一个才是“规范汉字”?更为关键的是,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把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是否意味着将要增加相应的考试内容?在社会各界广泛呼吁为孩子减负的背景中,将繁简两套文字系统同时搬进小学课堂,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学习负担,又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开设汉语课程的国家都已纷纷采取简化字教学。有消息称,联合国已作出决定,2008年后一律使用简体字。我们又何必以“推广汉语”的名义,不胜其“繁”地退回过去?在《汉字改革》一书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曾对民国政府繁简并用的汉字政策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最令人百索不得其解的,乃是教育部(民国时期)一度公布简体字,却教小学生同时认识繁体。本为避繁就简,却弄成了简上加繁,这不是所谓‘治丝益棼’吗?徒然增加书写上的纠纷而已。”此话直至今天依然不乏实际意义。
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字更多地只是一种载体,不能等同于全部。以此来定义文化的全部内涵,并将文字的更新定义为“隔断传统文化”,未免谬之远矣。此中荒诞,丝毫不亚于那位过度看重木匣而无视其中珍珠的郑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