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央视《对话》刘吉桂感恩杂谈 |
分类: 赵言赵语 |
赵志疆
农民刘吉桂救助了44名乘客,央视《对话》栏目想邀请这些乘客到节目现场见恩人,却无人到场。栏目编导在手记中指责这些人不懂感恩。有网友指出,实际上那44名乘客参加了湖南卫视的节目,和刘吉桂见过面。“总不能整天什么事不干就参加各种节目吧?不参加你央视节目就叫不懂感恩?”(4月1日 南方都市报)
当央视编导忿忿于“如果一两个人拒绝还算是正常,那么这么多人都拒绝,出现的概率也太低了”的时候,这些人其实全部都曾参加了湖南卫视今年的元宵节晚会,并与刘吉桂一同把酒言欢。他们全部不懂感恩的“概率”,是不是也太低了一点呢?
两次节目的区别在于,湖南卫视安排在元宵节法定假日,而《对话》栏目则只是一个普通工作日;前者是在偶然获得乘客上门答谢的消息后,随机安排了聚会;后者则是在一番精心策划之后,坐等他们再次登门。两相比较,后者的惨淡收场其实不难理解——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在普通工作日四处奔波,比起随心所欲地畅谈,聚焦在刻意营造某种气氛的镁光灯下,也许更令人无所适从。
关于援助,人们普遍的共识是,济困的最高原则在于保持接受者的尊严。然而现实生活中,接受援助者的尊严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内容。预先设计好节目场景本身就不啻为一种“道德绑架”——如果受助者未能如约前来,他们将难以逃脱“不懂感恩”的谴责。在节目编导眼里,无论施助者还是受助者都俨然配合节目需要的“道具”,而曾经施助的行为则是召唤受助者前来的最佳“筹码”。
出乎意料的是,受助者最终并没有出现在节目的现场,编导的失落可想而知。“知恩图报”固然没错,但感恩并非只有一种回报形式,更不一定非要借助于电视节目才能完成。然而,节目编导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顺着原有思路,“道德绑架”不成,照例充当起了“道德判官”,受助者理所当然地被押上了道德审判台。
受助者理应感恩,但却没有义务配合任何一场节目的录制。“不配合节目就不懂感恩”,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太过武断而专横了呢?刘吉桂的无私援助原本一无所图,然而遵循着既定的角色安排,最终竟被渲染为一个满腹怨言的“苦主”。难道在节目编导看来,一次受助就该永远和自己的“恩人”如影随形,而无私救助也仅仅只是一桩廉价的“交易”?
实际上,类似因“道德绑架”而上升为“道德判官”的事例并不鲜见。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道德判官”的宣判并没有引起预期的效果,反倒激起了一片倒戈之声。这一方面说明,很多人已经对这种“道德绑架”感到了厌倦;另一方面也说明,更多人已经开始深入思考“感恩”的内涵以及其表达形式。
感恩不是交易,更不意味着要无条件牺牲个人利益去表达。对于节目编导来说,与其刻意策划某种效果,远不如深入生活发掘细节更为感人——这恐怕也正是为什么多数人对《对话》栏目编导大加指责的同时,却对湖南卫视颇有好感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