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情人节的魅力终究比不上春节
赵志疆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往年这个时候,商家的情人节生意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今年的情人节迎头撞上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大部分情人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惦记着过情人节,而是选择了早早回家过年。商家反馈的信息也表明,在巨大的春节消费市场吸引下,众商家已无暇顾及“洋玫瑰”的诱惑了。(2月13日 现代金报)
遇上春节,曾经风光无限的情人节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往年的情人节都在春节之后,商家为春节促销而大量囤积的商品亟需一个销售市场,而情人节的适时出现恰好满足了商家的需求。于是,各类促销广告琳琅满目,餐厅酒店也纷纷座无虚席。由于今年的情人节跑到了春节之前,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巧克力只能“屈居”年货之列,玫瑰花更是“不幸”成为了赠品,而餐厅酒店的“玫瑰套餐”也不得不为年夜饭无奈让路。有商家透露,春节收益能占到全年节庆经济三分之一的份额,情人节与春节孰轻孰重,精明的商家自然不难从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春节将至,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过年的气息,身处异地的人也一个个步履匆匆——拥挤的春运之路无法阻止他们返乡的步伐;一再上涨的加班薪水也难以挽留他们归心似箭的身影。新年钟声敲响之夜,阖家团聚是所有人共同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回家过年绝非一次寻常的出行,而更像是一次精神“朝圣”。心无旁骛的他们又岂能为一个陌生的“洋节”而停下自己匆匆的步伐?情人节和春节到底哪一个更有份量,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为直接的回答。
在这场情人节与春节的正面PK中,不堪一击的情人节最终全面溃败,结局看似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却也在情理之中。这令我想到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每逢洋节来临,总有专家学者对喧嚣火爆的场景大加斥责,进而提出传统节日的式微之类的命题,更有甚者,直接提出了“拯救春节”之类响亮的口号。但是以目前的实际来看,洋节的兴起显然还不足以挑战春节的地位,而洋节之所以貌似热闹非凡,也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并没有与春节发生直接的冲突,即使不是情人节,当任何一个西方节日直接面对春节的时候,谁才能真正笑到最后?我想,这样的问题应该不难做出判断。
春节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在于其构建了强大的精神家园,而且在于其提供了恒久的人文内核,正因为如此,基于文化认同的盛世联欢体现着国人所特有的精神和生活方式。若干年前,一曲《回家》曾令无数人热泪盈眶,究其原因,乡情、亲情、友情,这一切年俗文化所独有的深厚情感正是连接人们的纽带,由此也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反观与我们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西方节日,无论节日的形式被渲染得怎样丰富多彩,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认同,喧嚣浮华的背后只不过是一种愉悦和放松。精神朝圣之余,人们希望得到更多娱乐休闲的机会;春节促销之外,商家也渴望觅得另辟蹊径的商机。如果将春节比喻为不可或缺的年度大餐的话,各种西方节日充其量不过是一些五花八门但却可有可无的饭后甜点,民俗专家又何至于要忧虑于人们会否因甜点而放弃了正餐呢?
有点冷的情人节放在“拯救春节”话题热得发烫的今天,显得格外有实际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洋节远未强大到足以击败春节,而春节也并非孱弱到必须加以保护。情人节的冷清并非证明着国人理性的回归,实际上,面对西方节日国人从来没有丧失过理性——正餐与甜点、精神与娱乐,所有人都可以很轻易地做出自己理智的选择,即使是那些在商言商的商家也足以正确判明其中轻重。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否会给那些心浮气躁的专家学者们带去一些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