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城市欢迎农民工吗?
赵志疆
2月7日晚,由中央电视台与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多家地方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评选结果在浙江省温州市揭晓,广州市获得“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称号。广州农民工李火生荣获全国“十大最受尊敬的农民工”,他代表广州数百万农民工,给广州市政府代表颁发了“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十大城市”奖杯,表达农民工对城市的感激之情。(2月8日信息时报)
很多人对这一结果表示怀疑,“这是农民工自己评出来的吗?”还有署名“农民工”的网友留言,“怎么稀里糊涂又被人代表了?”撇开评选程序本身,我更关注的问题是,即使这是农民工自己评选出来的结果,又能代表什么呢?在城市受到农民工欢迎的同时,城市欢迎农民工吗?
“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大多都是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发达必然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的数量也会远远超过其他城市。正是因为基数庞大,因此对城市持欢迎态度的农民工绝对不在少数,但是反过来说,对城市还存在各种不满的农民工想必也有不少。如果只是以农民工持有何种态度来衡量,那么“最受欢迎”很可能与“最不受欢迎”并存,使数据本身的意义打上折扣。因此,与其渲染农民工的态度,不如审视城市自身的态度更为贴近此次评选命题的核心。
前不久,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公布了一项名为《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的调查。调查显示,37.1%的广州市民赞成农民工有权落户广州;28.2%的市民提出有能力买房,学历高,有特殊贡献,有广州人担保等有条件赞成;此外,34.7%的市民明确表示反对。再往前,广州宣称,广州市2006年人均GDP可能超过1万美元,成为中国内地人均GDP第一个越过1万美元大关的城市。然而,这项“人均”指标却只是依据“户籍人口”来计算,农民工等非户籍人口被集体拒之门外。不仅如此,暂住证、社会保障、医疗、上学等问题,都在给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设置着一道道障碍。长期生活奋斗在城市,却得不到应得的待遇与尊重,城市真的欢迎农民工吗?
农民工在城市内大多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无论他们对城市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城市的态度将最终决定他们的生存状况。农民工选择城市,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一个城市其实就意味着对城市持欢迎的态度。然而伴随着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很多城市并没有表示出欢迎的热情,反而日渐流露出冷漠的傲慢,各种各样的“人口准入”之声此起彼伏。即使如此,多数农民工对城市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这一方面说明经济拮据远比待遇不公更令他们难以忍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不愿放弃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基于这种背景,单纯提炼出农民工的态度来比较他们与城市的关系,将会很容易掩盖强弱悬殊所引起的态度差异,而这又恰恰是落实农民工政策以及解决农民工实际困难过程中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此次看似皆大欢喜的评比本身并不能令人感到满意。
是否应该“由农民工自己来评选”其实并不重要,这不仅因为程序过于繁琐,而且也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农民工的态度不过是一个参考,而城市的态度则直接决定着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既然如此,与其考究农民工对城市的态度,远不如考究城市对农民工的态度更为简单和有效。城市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积极努力,保障农民工的利益是城市应尽之责。对比双方的关系,不应该是由农民工来感激城市,而应该由城市来感激农民工。故而我觉得,此次评选应该改进的不是程序,而是态度。
前一篇:财富不是检验教授的唯一标准
后一篇:这个情人节有点冷